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建议
作者:王琦 赖德胜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16-10-25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在“毕业季”的大学生就业难,二是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三是毕业院校位于非发达地区的女性大学生就业难,四是部分“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五是大学生毕业即创业难。解决该问题的难点在于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改革,支撑点在于需求侧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两者同等重要,不过前者更难立竿见影,是长期性工作,后者在短期即可推进,并需要在长期内不断调整。
  第一,转变人力资本供给观念: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因为毕业生太多,相反,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未来人才积累任务依然艰巨。
  一方面,从宏观来看,观察高等教育入口端,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5年达到40%,而同年OECD国家为76%。如果借助不变价格人均GPD来衡量,中国目前的状况大约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而1975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观察高等教育出口端,2015年,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16%,与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基本持平,而高收入国家为36%。
  另一方面,上文研究数据证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难在毕业季,大学生毕业一段时间之后的就业率并不低,且未来薪酬增速快。这表明,大学生的期许职业要求高于其所在搜寻市场的人力资本需求,存在毕业季工作搜寻略长的问题,不过经过几轮的搜寻之后,他们依然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未来的就业质量高于普通劳动者。
  从长期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改革不断跟进,创新人才需求量会继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绝对量增加必将成为趋势,只不过增速可能会在不同时期存在波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从人力资本供给侧(高等教育端)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办法,关注点不在总量上,而在结构上。
  第二,提高人力资本供给质量:重点院校继续发挥高层人才积累功能,非重点院校提升质量是关键。
  不可否认,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平均质量水平有所下降,但下降根源主要在非重点院校:一是非重点院校在短期内迅速扩大招生数量,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是扩招或者说满足民众高等教育需求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二是很多非重点院校配套资源没能随生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可以通过教育改革实现的。虽然大学毕业生质量水平比扩招前有所下降,但是国家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了,扩招对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况且,经过若干年对重点院校的扶持,我国已有一批大学即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因此,在保障这些大学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端创新人才积累的基础上,国家有必要推进以下几项改革。
  首先,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适当向非重点院校倾斜,让更多大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确保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信号在劳动力市场上“不贬值”。其次,借力“高学历海归回国潮”,积极推进“人才引进”计划,提高非重点院校大学师资水平,适当提高学生毕业标准,从出口端保障人才质量。最后,建立非重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联合体系,推进“双培”计划实施,即在一定选拔机制和激励措施保障下,重点和非重点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有效整合资源。
  第三,升级人力资本供给模式: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要适当调整创业激励导向,支持综合素质高、经过创业实践锻炼、有较成熟创新理念并预期可以获得天使投资或政府支持的大学生创业,但不鼓动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孕育青年创业领军者;二是培养大学毕业生突破常规、发现新问题、迸发创新火花的能力。前者针对少数学生,起到一人就业创造一群岗位的效果,而后者针对大多数学生,是提高民族创新精神、扩大创业广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拥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工作者,这部分大学生或者有望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成为新的创业者,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推动企业创新的作用。
  其次,优化升级创业教育体系,把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方面。规范创业教育管理,引入理论专家、技术专家、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在内的教师体系,使大学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市场拓展方法、具备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实际创业能力。
  最后,完善大学生创业内外部支持体系。一方面,扩展资金渠道,吸收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解决创业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填补有成熟创业构思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资金缺口。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要分领域,不再大肆鼓励低端、非环保领域的创业活动,鼓励和保护依托创业专业教育成果的绿色创业。
  第四,加快人力资本需求侧改革:即加快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人力资本需求侧改革与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需求量上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之解决。
  一方面,淘汰产能的同时扶持和打造新兴产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中长期策略。淘汰产能是“破”的工作,容易进行,然而,打造新产业是“立”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分类举例如下。①继续推动已有优势新兴产业发展是保障。部分专业(如计算机、金融)大学生就业并不困难,因为这些行业在中国已经蓬勃发展,市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当然对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需求量也大。继续推动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能够保障“热门”专业毕业生不“走冷”。②加快第一产业转型升级是动力。农林牧渔业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在于高科技农业发展空间还有待扩展。消费者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并不低,所缺乏的是农产品供给端的科学管理与科学生产。学农的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也不应该到外出打工者留下的土地上从事现有生产模式下的耕种劳动,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和高科技绿色产品加工行业才是吸收这些人才的“主战场”。③探索和发展新产业是未来发展方向。文史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是文化产业供给不足,很多消费者有文化消费需求,缺乏文化消费引导,文化消费者甚至在国内“吃不饱”选择到国外进行消费。推动文化产业供给端服务创新,提供有特色、有创意、符合中国人文化需求的产品是关键,进而让文史哲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本迸发潜能。
  另一方面,打破由垄断、空间割裂、性别歧视等因素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要选择市场环境的,避开行政垄断、寻找发达地区落户、选择低成本劳动者是私营企业的内在属性。因此,政府需要多管齐下,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解决人力资本需求侧存在的问题。①进一步简政放权,采取“缓管制,慢定规”的原则,对新兴行业冲击带来的传统行业变革赋予宽松的市场环境,不要让大学毕业生的创意被“错杀”在不合理的行政管制之下。②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减少空间割裂形成的劳动力价格差异,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与劳动力价格的相关性。让大学毕业生看到非发达地区的就业前景并主动去这些地区就业,而不完全依赖于舆论鼓励或政府宣传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位搜寻之后再选择这些地区。③制定男女职工通用的工作时间制度和薪酬制度,让有能力的女性大学毕业生有更多机会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