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吴凡:提高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作者:吴凡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17-12-11
(一)大学生要加强自身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基本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的基础能力,如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这样可以提高自身的基础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有利于就业。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毕业后要能全面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此外,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等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360家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工作后的职业素质评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总体评价较好(见图1)。其中,大部分企业认为该校毕业生在职业忠诚度、诚信度、职场适应能力、执行能力、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工作激情方面表现较好;而在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仍有待加强。

zpimage

图1 用人单位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评价
    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要调整就业思路,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可以考虑薪酬不高但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灵活就业也可以作为选择。在地域选择上,除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外,一些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基层的岗位也值得选择;在行业选择上,除与本专业对口行业外,可以选择人才需求量大的行业,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去谋得专业外的工作。此外,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应该打破传统思想桎梏,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观念,敢于创业。
(二)财经类院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财经类院校往往在财经类专业上有着深厚的实力,相比其他综合类院校具有学科优势。财经类院校应当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学科优势。具体来说,对于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的专业,可综合各个院校的最优资源,采取合并的方式,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财经人才;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应采取专业立项建设制度;对于人才质量不高且社会需求较低的专业,应实行末位淘汰制。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财经类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第一,开展整个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定期举办就业讲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进行专项就业技能培训。第二,学校应经常和企业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将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及企业需求相结合,同时可以利用与企业的关系,在寒暑假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使之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第三,学校应当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积极发布、更新各种就业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应聘,为学生提供应聘过程中必要的服务与帮助。第四,学校应举行就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在考试中加入就业知识考核内容,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动向,掌握就业的主动权。
(三)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
    企业作为大学生需求的主体,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满意就业。首先,转变用人观念,企业应大胆起用新人,同时引导和培训新人,让他们与企业共同成长,相信他们必定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企业要避免一味追求高层次大学毕业生,减少人才闲置、浪费。最后,企业应设置科学合理的用人标准,注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出现性别歧视等不合理现象。
(四)国家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到中小企业就业
    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创新创业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各级地方政府、大学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首先,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简化工商登记、纳税申报等程序,设立创业基金等。其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有很大的需求量,但我国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区域性户籍管理的限制,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性差,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为大学生解决户籍问题,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所以,政府应放宽对大学毕业生档案、户口的管理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为大学生就业和中小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便利的条件。最后,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引导学生创业方面成果显著,2014年“创青春·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5年“武汉光谷·青桐汇”等诸多跟创业有关的论坛(会议)在校园内成功举办;2016年,由该校创业团队打造的“忆年”App在第二届全国青年App大赛中获得金奖,极大地激发了该校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也涌现出李帅、陈镜荣、黄衍博等学生创业典型,给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交流和学习机会。
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 第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