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注册

专家观点

传统金融机构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张珂珂 胡洁 发布时间:2017-08-29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金融各行业都感受和认识到了互联网企业给自身业务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逐渐开始探索自身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之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理念把金融信息服务做相应的改造,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方面的“竞合”。
 
    (一)银行业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银行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业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包括金融信息门户网站、网络银行等,目的是扩大原有金融业务;二是利用金融活动积累信息数据,拓展资产管理等相关业务,如成立金融超市、打造综合金融交易平台等;三是银行内部利用金融交易、客户信息等各种数据信息,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等内部业务管理。
 
    1.构建综合服务平台
 
    银行业通过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将网络银行、直销银行、移动银行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创建金融信息门户网站来提供金融信息服务业务。
 
    近年来,很多银行都开通了本银行的官方网站,利用官方网站成立金融信息门户网站。如中国工商银行在官网上方设置了信息导航栏,提供包括理财、保险、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的财经信息,用户不仅能够查询各投资理财产品的实时行情并进行购买交易,而且能够在线阅读金融要闻和权威报纸电子版,架构上像是一家可以进行在线金融产品交易的财经门户网站。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网络银行、直销银行、移动银行,与传统银行机构相比,它们挑战了传统银行理念,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上的限制,使银行更加贴近客户,也改变了传统银行营销方式和经营战略,能够更大范围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互联网渠道拓展客户,获得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客户吸引力。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起步较早,它不单只是传统银行产品简单地向网上的转移,其服务方式和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生了全新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基本业务、网上投资、网上购物、个人理财、企业业务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交易规模与用户规模大幅度增长。来自艾瑞咨询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18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2%。[5]
 
    由于监管的原因,目前,国内直销银行还无法提供多种业务,只是作为传统银行中一个业务的补充渠道进行经营,并没有真正成为独立实体以市场化的利率和手段与传统银行进行竞争。未来,随着监管的放松、民营银行牌照的发放、互联网及安全技术手段的进步,直销银行将成为一大趋势,并实现更为完善的功能。
 
    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促使“微信银行”功能不断完善,通过关注银行微信公众号,客户能够自主进行查询余额、转账汇款、查询账单、信用卡还款等业务,也能获取网店查询、贷款申请、办卡申请、手机充值、无卡取款、生活缴费、办事预约等多种便捷服务。除了日常服务外,它还提供“微理财”和“微生活”服务。
 
    目前,我国多家商业银行开展了P2P网贷相关业务和信息服务。比较有影响的有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和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竞争加剧,客户不断分流,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争夺小微信贷市场,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都在该领域发展较快。
 
    2.利用金融活动积累信息数据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银行纷纷成立金融超市、打造金融交易平台,金融超市、金融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营销、服务、产品一体化,基本涵盖了理财产品、个人信贷、企业融资、第三方支付等各类业务与模式,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用户在金融超市、金融交易平台的金融活动记录能够帮助银行掌握客户存贷款和中间业务等各方面金融信息,进而能全面了解客户需求。银行将获取的客户资料引入数据库系统,使用数据挖掘工具汇总分析客户资金运用规律,追踪和稳定具有活力潜力的黄金客户群,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融资渠道和投资建议,拓展自身的资产管理业务,建立与客户更紧密的黏性,提供深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超市依靠工行门户网站,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投资和理财产品资讯展示、营销推荐、自助选购、在线支付、交易管理、专家问答、会员专属服务等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具有一站式整合服务、产品种类丰富、应用WEB2.0先进技术理念等特点,为个人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渠道的7×24小时服务。
 
    3.利用信息数据资源强化风险控制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市场改革持续深化,金融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依赖在不断深化,银行传统的风险管控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交叉风险日益凸显。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各平台、各业务以及各区域的数据整合和风险信息识别运用,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风险联动控制,建立新型风险监控体系,对于未来金融行业的持续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强化了上下游行业之间的风险传导。基于目前存在的数据获取途径,提升多类型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能力、整合日益互通的数据平台、实现金融机构内部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成为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举措。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银行传统信息获取、挖掘和利用的方式,同时,也为强化信息化风险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客户交易行为运营中会产生海量数据,数据筛选工具和挖掘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使用者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信用风险管控中的关键有用数据,进而提高金融机构对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除了传统业务结构化数据外,金融机构各项业务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广泛存在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媒介,而且这类数据信息规模增长更快。金融业务的载体与这些媒介的融合愈加紧密,充分整合客户线上线下行为产生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对于打破数据边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立体化跟踪评估客户行为、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总行成立信贷监测中心,对银行历年信贷数据、经营数据、客户交易数据等相关联信息进行整合研究,进而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揭示,加快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从业务、客户、账户、品种的局部碎片化向业务关联、跨账户交易、上下游联动的信息流方式转变,能高效率地管控实质风险。
 
    当前,传统商业银行借助大数据提供金融信息服务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商业银行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方式将海量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传统金融服务,利用大数据开展金融业务和增值服务,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信息服务。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大数据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大数据可以在银行六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即财富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6]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整理分析移动金融业务产生的大量零散的数据,挖掘广大用户的金融喜好,针对性地将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调整与优化,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利用价值。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