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认清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差异,有利于实现均衡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指出
来源:经济蓝皮书夏季号  作者:冯咏梅   发布时间:2016-10-25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发布会在京广中心召开。

  蓝皮书认为,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经济当前面临连续增长减缓的可能,较高收入阶段省份在2007年前后已表现出连续增长减缓趋势。除西部地区个别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外,中国80%的省份在2010年均出现增长减缓迹象;中国近20%的省份已跨入第五增长阶段,人均收入高于11000美元,近似达到世界银行关于高收入经济体的界定标准。除北京、上海的增速与整体水平持平外,其他省份的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中国过半数省份集中在第四增长阶段,人均收入为6000~11000美元,处于中等偏高收入阶段。这些省份中,只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和河北的增速低于6.9%,其中辽宁和山西的增长表现最差,增速仅为3%左右。

  通过对各省份经济增长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东部省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相对较高,多数已成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东部地区中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如果能借助自身具有的人力资本结构优势和消费结构优势,通过消费结构调整实现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利用人力资本积累程度较高的优势,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即使面对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的增长环境,也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增长分化较为严重。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和河北等能源供应和炼化大省,因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问题,旧有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供给侧改革,没有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是其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对于增长处于较低阶段、发展较落后的省份来说,应更多注重投资对增长的拉动作用。过早追求产业结构转型和不切实际地发展服务业,反而会对增长产生阻碍。

  (参见《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p9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