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09年《区域蓝皮书》指出:
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在“经济寒冬”中稳步前行
《区域蓝皮书》指出,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预计2009年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但是在各地区积极因地制宜抵御“经济寒冬”的不同对策下,预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回暖时间表会有明显差异。在国家促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四万亿元资金的撬动作用已开始显现,钢铁和煤炭行业已经在2009年的初春时节感受到丝丝暖意。
蓝皮书指出,总体来看,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一是从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整体比较来看,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延续着2006年经济增长高地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区域经济增速差距继续减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综合指数看,差距有所缩窄,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三大需求指数变化较为明显,经济效益指数差异变化不大。二是区域内部各地区的指数分析显示,长三角等东部沿海最发达地区与最不发达的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比较,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变化不大,保持稳定状态。
蓝皮书还预测,在全球经济风暴中,2009年我国经济大船将继续稳定前行。其全局性支撑力,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07年经济实力进一步上升,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按照规定,国家统计局对2007年GDP数据进行了最终核实。
第二,我国金融系统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初,银监会发布消息,2008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降,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下降超过7000亿元。同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首次由短缺转为盈余。此外,2008年,银行业案件总数下降近30%。按资产的平均发案率已接近国际较好水准。可以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我国银行业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在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之时,从以上指标来看,银行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较好银行水平。目前正努力吸取本次金融危机提供的经验教训,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努力。
第三,
第四,面对历史罕见的全球经济风暴,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政策重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之势,以“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气魄,迅速重拳推出扩内需、保增长的10项举措。
这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已经在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上开始显现效果。中国人民银行
第五,产业振兴规划及时出台。
最后,蓝皮书指出,在全局稳定,抗危机的力量步步走强的情况下,区域响应迅速,对应措施得力。虽然东中西部区域各有特点,但是以下五点从根本上概括了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各区域都充分认识到,这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以保增长、渡难关、促转型、上水平的根本保证。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发展突破力。三是抓重大项目建设,并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链,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四是在对外招商引资遇到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同时将眼光瞄向国内,实现国内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五是把改善国计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难题,通过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来应对挑战渡难关,同时推进区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参见《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P40~4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