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3-09

2011年3月9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日报社、中国经济时报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2011年《中原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正式发布了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该书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研究探讨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将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为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东中西部互动的战略平台,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相呼应的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实现中原崛起。

在功能定位上,中原经济区将建设成为“五个基地”,即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三个试验区”,即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文化旅游创新实验区。

在空间布局上,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双翼”的发展格局。即: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以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支撑,以东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西部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为两翼。

具体而言,一是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位。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

——继续强化郑州的中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郑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增长极。

——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客运专线、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洛阳新区,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将中原城市群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要强化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支撑作用。

——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加强与江苏沿海经济区、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交流合作,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加强与京津冀和武汉城市圈进而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带。

三是要壮大京广线以西和以东地区。

——加快京广线以东地区经济发展。以濮阳、商丘、周口、信阳、菏泽、聊城和皖北四市等10个省辖市为依托,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沿京九经济带。以河南省现有的黄淮四市为基础,链接毗邻的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四市,扩展河南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形成一个“4+4”的跨省区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

——全面提升京广线以西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以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安阳和河北2市、山西3市为节点,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优势行业,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本篇文章摘自《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P22~2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