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2版《国际城市蓝皮书》: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越高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越大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2-11
2012年2月9日发布的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城市实际上是最大的受伤者,而且几乎是哪个城市的开放度和国际化越高哪个城市遭受的打击就更大,以至于全球性的标杆城市纽约、伦敦不仅遭受最大之经济创伤,而且已然发生严重的社会对立乃至骚乱。
该蓝皮书认为,国际城市必须首先浴火重生,彻底再造本身的经济结构、社会基础、文化根基等等,方能担当起带动世界经济的引擎角色,并在此意义上提出“国际城市2.0版”的理念,呼吁警惕城市经济服务化、单一化。
该蓝皮书认为,对于成熟国际城市而言,2.0版的核心考虑是对于所谓“世界城市假设”的彻底再思考,对于城市经济实体化的谋划。随着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理论的传播,成熟国际城市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城市经济以及空间、劳动力、社会保障向以服务经济形态的转换。即使是以制造业产品闻名于世的城市诸如慕尼黑、东京等,其城市经济体系也已基本上为服务业所主导。上述两个城市2009年的制造业(含建筑业)就业人口占比分别只有22.4%和18.7%。世界城市理论的传播使得城市的领导者进一步相信商业服务业是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于是制造业被一概“驱逐”出城市,城市的产业异质性显著下降,许多主要城市(比如伦敦、纽约、芝加哥)已日益成为单一产业经济,仅由几种商业服务业主导。其结果是在本轮从金融业发端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这些早已完成服务经济转型的成熟城市往往成为受冲击最为显著的受害者。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正如有识之士(David Simon,1993)在世界城市研究热潮的初期就指出的:“单纯靠发展某一个单项的全球功能,并不是成为世界城市的充分条件”。大量实践支持这样的共识,即只有通过城市各方面的完整功能的设计和综合实力的培育,方才能给与世界城市地位可靠的支撑。
(以上内容参见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