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3版《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徽州文化产业化加快发展
来源: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  作者:丁阿丽   发布时间:2013-04-19

       2013年4月4日,由安徽省社会学会、安徽省委党校、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安徽社会建设分析报告(2012-2013)》发布会在合肥召开。蓝皮书从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结构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安徽社会建设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不仅概括总结了安徽社会建设方面的探索经验与成果,也展示了社会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同时汇集了安徽社会建设论述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蓝皮书指出,当前,对徽州文化挖掘的深度不够,潜在的资源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创新能力亟需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不够紧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还没有真正发挥科技对文化的助推作用,这对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文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缺乏懂艺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徽州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城乡、区域、门类之间文化产业发展仍不平衡,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文化消费市场不旺,文化产业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小弱散的问题还比较明显,对进一步做大做强徽州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蓝皮书指出,要引导和加快徽州文化产业化进程。 

       制定科学的徽文化产业发展考核目标。在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法律法规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以利于再来徽文化生态区形成主要以文化、旅游、创意等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开发、传承创新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处理好文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在徽州文化保护试验区内,形成以徽墨制作技艺、徽菜、徽州三雕制作技艺、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和金山时雨制作技艺、新安医学、徽州盆景、徽州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依托徽州文化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壮大文化旅游实力,实现徽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真正把徽州文化与徽州经济社会无缝对接。

       加快徽州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注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结合,加快徽州文化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的市场运作。  

       为民营经济进入徽文化产业开发创造条件。从社会环境、信息服务、项目建议、证照办理、行业协调、品牌保护等各个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为民营经济进入徽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一定的空间。 

      (以上内容参见《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  安徽社会建设分析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