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实用、本土化的教育形式比精英教育更适应贫困人口需要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指出
来源:教育扶贫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7-02-20

  2017年2月12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我国第一部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然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文化传统和氛围各不相同,教育基础和条件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用一个方案、一种办法解决所有问题,教育扶贫也应当适宜对路,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切实感受到教育扶贫所带来的收益和获得感,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教育,积极参与教育。

  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没有得到普遍重视,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比较高,高中之后教育水平比较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落后,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收益,并没有从接受教育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这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需要的教育?精英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广大贫困人口的需要,而那些更实用、更富于本土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可能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收益,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结果公平,才能充分体现教育扶贫的实际价值。

  (参见《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p1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