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公共文化服务重在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高服务效能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
来源:北京蓝皮书  作者:北京蓝皮书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7-06-26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是长期以来阻碍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老问题。尽管“十二五”以来,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上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克服,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全面落实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文化服务设施分布仍然不均衡,例如城六区集中了大量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而郊区基层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北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看似很高,但仍然存在盲点、空白点,一批新兴的科技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缺少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效能不够高,基于不同原因,很多郊区政府基层文化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十分缺乏,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专业管理人才更是缺乏;街道社区的文化认同感有待提升,北京新增城市人口多、流动人口多、房地产交易活跃,加上城市改造、拆迁回迁引起的居住环境变化,导致社区不易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缺乏身份感和认同感;郊区公共文化服务缺少社会力量参与,城六区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社会参与较好,而其他十个郊区公共文化服务难以获得相等机会。由此建议:(1)完善街道社区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依据城市规划和公共文化政策体系要求,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在全市范围内完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网络,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量推动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利用旧城改造、非首都功能疏解、批发市场拆迁的机会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供给;(2)以功能区带动公共文化服务,在强化中心城区文化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郊区的空间资源建设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填充式”的功能区,带动郊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发展;(3)发挥大数据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有效供给,实现从传统的“送文化”向“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转变,充分掌握市民的实际文化需求以及区域居民文化需求的特点,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数据整合利用,进行更有效的需求对接、数据分析、服务效能跟踪,利用信息技术推送公共文化服务的资讯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高服务效能;(4)多方参与营造社区自治的文化氛围,挖掘本区域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注意培育街道社区骨干文化队伍,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增强社区身份感和文化认同感;(5)鼓励社会力量参加郊区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鼓励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休闲相结合,制定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支持郊区和公共文化服务薄弱的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6)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措施,建立政府购买政策体系,加强宏观制度设计,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促进政府购买与群众需求对接,促进多方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健全规范化购买流程,严格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与评估。

  (参见《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p128-13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