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造成职住分离、居住分异压力
——《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指出
来源:社会建设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7-09-22

  2017年9月21日,由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建设蓝皮书: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由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稀缺,土地价值较高,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地理位置大多较远,多分布在五环边缘至六环以外的区域,呈现“保障住房先行建设、交通滞后发展”的模式,职住分离问题严重。

  根据2016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人口分布数据,北京常住人口居住地主要分布在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95.5万人、369.4万人、232.4万人;而工作地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并具有继续向中心区域集中的趋势。而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看,朝阳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规模最大,其次为海淀区和丰台区;自住型商品房建设上,朝阳区项目总量最多,为12项,之后依次为顺义区11项、大兴区9项,丰台、通州和房山区各5项。因此,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区域选择和建设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结合了职住地整体分布状况。尽管如此,由于中低收入家庭多从事密集于中心城区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而保障性住房分布集中于五环以外区域且交通通达性差,不仅难以缓解长期以来北京常住人口职住分离的状况,而且更易于形成新的压力。

  通过对朝阳区12个自住型商品房项目与国贸CBD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发现12个项目与CBD平均距离为15.4公里,其中最远的项目(东洲家园)距离20.4公里,个人日公共交通通勤平均耗时2.59小时。通过对北京市2016年11月启动配租的29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市级统筹项目20个,共25896套房源;区级管理项目9个,共5705套房源。其中,六环外项目5个,六环内项目10个,五环外项目7个,五环内项目7个。

  社会融合方面,北京早期的保障性住房多采用集中建设的模式,由于建设规模庞大,交通发展滞后,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不完善,加上居住群体多为中低收入阶层,容易造成“居住分异”并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隔离。如北京天通苑和回龙观等社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用于调查评价保障性住房“居住分异”的典型项目。近年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造成“居住分异”的状况有较大改善。一方面,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多采用配建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不同类型住房对公共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对早期的“销售型保障性住房”进行封闭管理,一些经济适用房经过二次上市交易已经改变了所有权人,社区住户构成已发生较大改变;此外,随着北京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的扩展,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在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上发挥积极作用,这部分人中包括新增的大学毕业就业人员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区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社区融合。

  (参见《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p123-1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