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研创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研究

全面改进各项工作打造行业类皮书品牌
来源:《皮书研究:理论与实践》  作者:谢曙光   发布时间:2014-05-05

  2009年10月12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邀请在京的行业类皮书课题组的专家、负责人20余位在社里蓝厅召开研讨会,与会专家与我社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就进一步提高行业类皮书质量,细化和改进行业类皮书的组稿、编写、出版、推广、营销等相关工作,打造行业类皮书品牌,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会分大会发言和讨论交流两部分。以下是谢寿光社长的发言。

  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首先欢迎你们到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办公新址做客。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会?这是我们整个皮书品牌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我们皮书种类的扩大,保证质量、巩固品牌非常关键,还要改进编印发各项工作,让好的皮书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召集各位专家来研讨交流,希望大家建言献策,共同提高行业类皮书的出版工作。

  我首先把整体的情况给大家报告一下,以便于我们每一本皮书的课题组能够做好自己的定位,把握好皮书下一步的发展态势,真正地把它做成品牌。

  在皮书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其最早并不是出现在社科文献出版社,但是有了蓝皮书、绿皮书这么一个概念,而且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一个新的出版业态,一种新的出版型态,那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开创的。目前在出版行业里,以这种载体来发布研究成果的,我们虽然没有精确统计,但是每年的量不会少于1000种,可是真正能在社会上或者在本领域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基本上都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面对这种情况,随着皮书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专家曾很严肃地警告我,说皮书的扩张过快,要注意皮书出版中出现的一种低水平和变差的现象。应当说这些专家提出的警告是很中肯的。但仅仅从品种来限制,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皮书规模之所以扩张,是因为社会有广泛的需求,皮书已经成为社会研究领域或者相关行业里的一个重要载体。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一年一度的全国皮书工作会议的议题就是探讨怎么样进一步规范,强调质量,怎么保证它的原创性和前沿性,以及怎样进行推广,怎样向社会扩大它的影响等。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年的皮书年会都会有一些主题来讨论这个事。后来经过分析发现,皮书本身不同类别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作为一种出版型态,皮书品牌的建立是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农村绿皮书》,包括《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也是以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它们所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行业性问题,而是一个宏观全面的问题。还有一些省市的皮书,是属于区域发展的问题,到后来逐渐开始加入一些行业性报告。而行业性报告本身的特点和其他皮书的特点很不一样,包括其服务对象、出书时机、出版方式完全不一样,所以其受众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待于深入地研究,共同来提升它的质量和价值,这样行业类皮书才能可持续发展。

  皮书的提升很可能首先要从行业类皮书来进行突破,逐个进行诊断。我们要找出行业类皮书中共性的东西。举个例子,像《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是必须在岁末年初出版的。那么行业类皮书什么时候出版最合适?不一定需要时间都一致。比如《就业蓝皮书》的出版时间是高考结束之后的三天,媒体的关注度极高,最后得到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如果把这本书拿到一二月份出版,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强烈效应。又如《汽车蓝皮书》的最佳出版时间就要和行业协会来商量。如果该皮书能与汽车年会、汽车展结合起来发布,就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选择最佳的出版时机,对于行业类皮书而言尤为重要。

  我认为行业类皮书需要着眼于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作为出版方,如何从品牌角度维护皮书。

  第一,要概括、总结这个行业。以年度为单元,反映它的基本状况、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发出有关行业里的一些声音、一些对策建议。因为通过皮书这个载体,经过我们的运作,会引起政府有关部门、主流媒体的注意和关注。你可以通过皮书向政府和社会公众为你所处的行业喊话,它是一个载体。

  第二,皮书的对象是本行业的企业和相关人士。中国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非常巨大的,能让本行业的人认为皮书是一个权威读物,是该行业发展指南性的读物,是手头必备的工具书,那么出版该皮书的目标就达到了。在这种情况下,皮书的内容架构、版式设计、出版时间、装帧形式、定价都要和这个行业的具体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皮书是一个整体品牌,从出版者的角度来看,下一步会收紧皮书的闸门,严格把关皮书质量,皮书的出版要求一定要比其他学术图书高很多。

  第二个大问题,要真正让行业类皮书成为品牌,行业类皮书课题组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皮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皮书不是个人产品,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成果,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一个方向。所以通过皮书这个载体,发出行业的声音,推进这个行业的发展,成为连接这个行业的纽带。某种程度上,虽然行业里面还有年鉴、杂志、期刊,但其实它们的性质和功能不一样。年鉴是静态反映,它更多的是事实汇集的工具书,并不需要很强的逻辑结构。期刊有固定栏目,但没有出书的主题,解决不了当前行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而皮书与它们是有明显区别的,它可以做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并且随着皮书数据库的发展,其内容涵盖更为广泛,皮书的价值日益彰显。

  第二,一定要把皮书当作一种事业来做,而不是一个临时性的东西。不论是皮书的研创还是皮书的编辑出版,都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和课题组。通过皮书出版这个方式,最权威的学者、最权威的课题组汇聚一堂,进行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第三,要覆盖全行业。目前,部分行业类皮书是重叠和重复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某一个行业里有时候有两个协会,或者有好几个机构,这里就面临出版社选择合作对象的问题。从出版社方面来看,未来需要从皮书综合评价方面进一步比较同类皮书的质量,优胜劣汰,尽量做到一本皮书覆盖某一个行业。

  第四,高度关注内容质量。实际就是要关注行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要深入反映本行业的诉求。我们现在有些行业报告里面的数据特别陈旧,那种书也可以出,有研究价值,但别叫皮书。可能第一本书的时候是往前追溯历史,但是年度报告必须反映当年的情况。

  第五,要严格坚持原创原则。社科文献出版社要求皮书中的所有报告都必须是首发,这是行业类皮书编写者要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则。因为现在部分行业类皮书在发布前,作者已通过发表论文、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把书中的重要信息公布了。皮书不是论文的汇集,而是一个学术研究成果,一个行业信息的发布平台。如果提前把内容信息公布了,皮书发布时就不会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对皮书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在坚持原创原则方面,《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主编倪鹏飞做得非常好,其数据结果出来以后,让编辑签署保密协议,并且他自己也不提前接受媒体的采访。因此皮书课题组和出版社务必要坚持皮书的首发和原创。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皮书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和集体智慧成果是大家共享的,今后行业类皮书要加强交流,大家共同探讨其规律性、共性问题。皮书这一学术品牌已经建立,出版社愿意和课题组共同来维护和进一步打造这一品牌。我们每年都要开一次全国性的皮书年会,行业类皮书可能要单做一个论坛,希望大家共同参与进来。而且现在有皮书网,它会将最新的皮书出版动态、媒体报道情况等信息告知大家并进行沟通。总的目标,就是推动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把行业类皮书做好。

  (作者 谢曙光,本名谢寿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摘自:《皮书研究:理论与实践》2011年8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