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专家论述

2015年中国移动舆论场谣言传播特征研究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周亚琼 邴凯丽 发布时间:2016-11-16
(一)老谣新传:反复搅动舆论引发不安
  近几年,不少谣言被冠以不同地名反复出现,如“某孩童丢遍全国”与“某病毒传遍各省”等。老谣新传屡屡发生,此类谣言往往辟谣不彻底,加之公众无法准确判断真伪而被广泛传播,干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如锦绣花园三岁女童被拐、男孩走失现滞留在派出所以及滕州严查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此类谣言一旦有辟谣信息发出,舆情热度便迅速下降。相关部门应做好此类谣言的辟谣工作,健全真实信息发布渠道,及时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断章取义:有图片有视频但无真相
  网民常常戏语“无图无真相”,可是如今即使有图有视频,真相仍然扑朔迷离。一些网络谣言如同病毒“变种”一般出现。造谣高手会在一个巨大的谎言里,编制许多容易验证的真实细节,而网民们在对细节进行验证确认无误后,自然也就很容易相信造谣者编制的谎言,这也是持有“阴谋论”观点的网友常用的技巧。
  2015年11月,网传消息称,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五里铺小学“创新招”,差生雨天给校长洗车。随后临渭区教育局调查后发布通报辟谣称,两位老师没有安排学生给自己擦车,是学生自己觉得好玩才那么做的。在谣言未被证实期间,媒体和网民将矛头纷纷指向学校教育问题,看似煞有介事的“照片”在不同声音的解读中被赋予了别样的含义。
  2015年12月,一则疑似“晋江市第一中学遭暴力袭击”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但事后,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对此作出回应称视频实为模拟演练。演练是为了检验和提高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然而“断章取义式”的视频片段流传容易使公众产生误解,这就要求警方在进行相关演练前,做好信息发布工作,避免公众因不知情而产生恐慌心理。
(三)突发事件:“谣”遥领先出现频繁
  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一直为谣言重灾区,主要在于突发事件受到关注程度高,同时由于事发紧急,信息传递延时,使得谣言滋生。例如,2015年天津爆炸事件发生后,8月12~13日,谣言主要针对爆炸事件本身,如死亡人数、爆炸原因等。8月13日,这些谣言经官方辟谣、网信办查处之后,谣言的主要内容转向对事件更深层的猜测,例如对涉事公司的猜测,同时,一些谣言针对媒体报道进行“事实歪曲”,由于这些事件本身具备争议,相关谣言广泛流传,如“新闻发布会上官员睡觉”。8月14日之后,天津爆炸事件出现一些衍生谣言,这些谣言挂靠“天津爆炸”这个热点进行传播。如“少女利用爆炸事件称父母双亡”,3700名网友“打赏”,许多名人大V也信以为真。“军粮城高铁脱轨”“广西化工厂爆炸”“七省危化品运输车辆8月20日至9月7日禁止上高速”,这些信息原本和天津爆炸无关,军粮城实为京津城际延伸线应急演练,广西化工厂不是爆炸仅为着火;天津爆炸事件后,危化品管理确实有增强,但是并没有“禁止上高速”这一说。这些谣言由于加上“天津”“爆炸”相关字眼进行渲染,被大量转发。
(四)周期特性:辟谣不彻底认知待澄清
  在移动舆论场中,存在一种周期性的谣言,这种周期性谣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伴随着天气等不定时因素出现的谣言,每当此类不定时因素出现时,同类型谣言便“重出江湖”;另一种则是在某种定期的事件或节日中出现的谣言。
  在移动舆论场中,雾霾类谣言是伴随不定时因素出现的最典型周期性之谣。2015年12月上旬,雾霾席卷华北地区,房屋结构、饮食等各类披着科普外衣的谣言抬头趋势较强,特别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微信公众号以及商家利用“防雾霾”为口号传播各类谣言。12月8日在微博和朋友圈热传一张看似浓云滚滚的图片,图片说明为北京上空俯拍的霾层。当天,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该图片出现在2014年,是当时一位乘客在飞机上拍摄,当时用的描述是含霾云顶。据了解,在一定光线下好天也能拍出这样的效果。京津冀地区持续的雾霾天气催生了大量关于雾霾的网络谣言,其中反映雾霾的“图片+调侃性配文”也广为流传。部分网友道听途说、相信讹传,致使恐慌情绪肆意蔓延。
  另一类伴随着定期的事件和节日出现的谣言,在2015年呈现出集中喷薄的态势。例如高考报名前夕,关于高考改革的谣言开始出现,关于高考的诸多“改革说”频繁出现。而在11月11日“双十一”期间,关于“双十一”诈骗的链接开始在微信流传,新一轮的网络诈骗悄然抬头,用各种花招诱骗消费者。“双十一”临近,一夜之间,有消息称诸多高校的非官方微信号都推出了《××大学关于“双十一表白要求和处分”的申明》,而这些“表白条例”三年前就有,看似很官方的声明,发布平台大多是“××生活圈”的微信公号。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对此也纷纷辟谣。
(五)低龄群体:谣言渗校园,素养待提高
  2015年发生在校园或以校园为背景的谣言增多,“福建一小学生被陌生人抓进面包车 强行打针抽血”事件竟是该学生因逃课为避免家长责骂而自制的虚假信息,这与多种版本的“孩童被拐”信息在学校里传播不无关系。谣言具有传播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的特点,部分谣言“记忆性”强,“渗透力”强,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时代应提高未成年人辨别真伪信息的基本能力,提高未成年人媒介素养,从而避免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造成误导。
  从更长的时间范围以及更广的空间范围来看,“自杀”“坠楼”以及“遇害”等类型谣言,在高校这样的特定场域中并不罕见。尽管此类谣言绝大部分都在学生中间传播,但随着其扩散,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触发事件,难保此类舆情不会溢出校园的边界,在整个移动舆论场中传播。
(六)媒体传谣:几何级数传播力迅速扩张
  “媒体谣言”是一些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没有仔细查证细节,导致失实报道,这些报道作为谣言在微信传播。如“九旬老太被儿分尸”“恒生HOMS致股市暴跌”“隔夜西瓜细菌数以亿计”“德州城管暴力执法”均是由于媒体报道相关事件而产生谣言。2015年,由于媒体失范所引发的谣言,在移动舆论场中呈现出几何级数的传播力,并将其影响范围迅速扩张。
例如,2015年4月,“草莓致癌”话题在移动舆论场传播,该话题来源于某电视台所做的“多处上市草莓检验出农药残留超标,多食易致癌”的新闻调查。消息一发出立刻引起社会关注。一方面受众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另一方面权威的传统媒体报道,共同形成“草莓致癌”谣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媒体作为信息来源,对事件报道需谨慎,对事件细节需仔细求证,谨防谣言蔓延。
(七)曲解政策:民生类更易旁生出枝节
  2015年由曲解政策演变而来的谣言不仅数量猛增,且传播力较强,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或重大事件中的某些“枝节”性内容,成为出现谣言的新“重灾区”,鉴于整个事件或政策的舆情热度较高,所以辟谣方面的投入权重也可适当予以强化。
  与交通或社会保障等相关的民生类政策更易出现谣言,例如一份名为《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在微信朋友圈内热传,表格分为男性和女性职工退休年龄对照表,很多人开始对照这份表计算自己的退休时间。但实际上延迟退休的政策仍在“抓紧制定”中。该谣言的产生反映出公众对退休年龄制度更改的高度关注。每有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出台时,往往会伴有公众的种种猜疑。另外一个例子与交通相关,2015年12月1日起,不少QQ群、微信群都在流传这样一条消息:“如果在12月3日之前不验证,12月3日之后或将无法在12306平台上购票。”中国铁路总公司称该说法不实。谣言消息出现后,多数网友持怀疑态度,虽然并未轻易相信,但相当数量的网友仍然迅速进行了手机核验。从误读的出现到事实的澄清,时间不可谓不快,但仅存的几个小时也为谣言滋长提供了土壤。这也为新政策新办法的出台提出更多的解读要求,以挤压谣言蔓延的空间。
(八)虚假营销:贪占便宜上了诈骗贼船
  由于移动舆论场中的网友来自各个年龄段,且媒介素养高低层次不齐,一些打着转发消息送礼品的虚假营销类谣言“长盛不衰”。在这类谣言中,造谣者分别为骗子和商家,其传播意图或者是骗钱,或者是赚钱。例如,在“捡到白娅倩的准考证”这则谣言中,骗子以失物招领为幌子,让人们拨打预先设定好的吸费电话。又如“转发公众号送杯子”,以及类似某某国际知名品牌周年庆答谢消费者,免费送手表、太阳镜等,利用网友的“贪图便宜”心理,长期在移动互联网中传播。其实所送之礼,往往是在电商平台中售卖的廉价品,而且需要消费者自己支付邮费,邮费与廉价品之间的差价被谣言发出者赚得。尽管各媒体对此类营销式的谣言有过揭露,但在一些新媒介素养有限且年龄较长的人群中,仍被广泛转载。此种不健康的营销方式,极易对原本并不熟悉网络的人接受。电商、微商以及其他互联网营销,造成先入为主的不利影响。
  “虚假促销”不仅涉及信息虚假,而且有经济诈骗的嫌疑,需要加强监管。其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圈粉”,而是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从免费赠送墨镜、口红到虚假红包,虚假营销手段判断难度增加。尽管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诈骗金额看似不大,但是传播速度惊人,积少成多,需要运营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约束。
(九)政治流言:深度隐藏危害社会治理
  通过对移动舆论场的观察,政治类谣言尽管在移动舆论场中出现的频次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谣言,但此类谣言的破坏性强、隐蔽性强,而且对于普通公众来讲,往往不易核准查证。再加上在反腐力度不断被加强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官员落马”之类的谣言“乘虚而入”。2015年11月20日,有关“厦门多名市、区领导被逮捕,将会引起官场地震”的网络言论在QQ群、微信群里广泛传播。经查,该信息为许某清将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发布在朋友圈里,以吸引关注。随后该微信被广泛转发传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24日,警方逮捕许某清并将其依法拘留5日。此类政治谣言,不仅对当事人本身造成影响,而且也对社会治理造成危害。从社会发展与管理的角度来看,谣言传播背后的“有罪判定”与“隐秘心理”应引起重视。
 

相关图书更多

中国三农网络舆情报告(2023)

近现当代传媒与澳港台文学经验

河北传媒发展报告(2022)

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

相关作者更多

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电话:010-59367265| E-mail:database@ssap.cn| QQ:2475522410|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