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社会救助
  以中国专项救助8+1... 详情>>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蔡 昉
  1956年9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详情>>
皮书观点
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07
  (1)不断完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协调供给和需求关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效提升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面对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也比较大,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2016年,我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进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和需求双向互动,重点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第一,做好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二,继续实施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优化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同时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着力防控债务风险。第三,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到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第四,加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着力增加消费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通过推进城镇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开发商降价、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等扩大住房需求,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大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投资,创新投融资方式,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第五,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第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切实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效益。针对评价期内一些省、区、市存在的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不同步、不协调问题,要注重和善于从扩大对外开放和强壮自身经济素质两个方面,合力促进经济外向度竞争力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概括地说,要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适应国内发展的新要求,从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水平和不断强壮经济“体质”两个方面入手,强“内”抗“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能力,防范各类风险;强“内”拓“外”,切实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方式,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强“内”引“外”,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指导和服务,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积极稳妥扩大金融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以“外”强“内”,通过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促进省域经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加强自身的经济素质方面,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和企业素质,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竞争力,推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大开放中实现有效提升。
  (2)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产业新体系构建,有效提升产业整体质量,着力提升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2016年,我国应该继续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主动适应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方面入手,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省域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继续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以创新推动产业新体系构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趋势好、后劲足、带动面广的现代制造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业等具有一定基础又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整合提高各类经济园区,增强产业集约化竞争力。培育大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培育名牌产品,以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经济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3)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强财政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切实提升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财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财力支撑。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重要关口,必须始终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具体操作时有所侧重,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要加大,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本评价期内,一些省、区、市的财政竞争力和金融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成为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两条“短腿”。这就要求这些省、区、市在提升财政竞争力方面,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促进投资平稳增长,更要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重点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升级、医疗资源扩充更新等,提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第三,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改革,增加房地产税等直接税,减少间接税,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标准将逐渐向一般公共预算看齐。此外,回归分税制本质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充分调动央地两个积极性。同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第四,要合理运用出口退税、关税、财政补贴等财税政策手段,稳定和扩大出口并改善出口结构。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力以及城市供水等多个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五,通过财税手段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性导向的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在提升金融竞争力方面,第一,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银行体系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第二,要科学把握放贷的节奏和投向,特别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第三,要加强全方位金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第四,要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协调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要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第五,要以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为着力点,积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从提高金融质量、加强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金融活力、促进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等关键环节入手,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切实提升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
  (4)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继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提升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用于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理念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演绎和推进,实施绿色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绿色经济不仅与之前提出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有更广的内涵,绿色经济不仅包括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且还倡导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突出生态安全。因此,绿色的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相互均衡的发展;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节约发展;是改善温室效应,倡导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的低碳发展;是优化美化人们生产和生活空间,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防治大气、水、土壤污染,发展清洁能源的清洁生产;是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生活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循环发展;是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广泛开展绿化工程,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安全发展。
  “十三五”时期要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将会越来越重要,各个省域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资源环境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也会为综合竞争力提升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在本评价期内,一些省、区、市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或下降趋势,成为影响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此,各省份要把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持续上升,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第一,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变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通过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企业投资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产业部门,从而逐渐形成绿色发展体系。要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倡合理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第二,要推进空间格局绿色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这就意味着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升,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止农药化肥的滥用,保护耕地资源,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海岸线环境,防止海洋生态污染。第三,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监督与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核心作用。第一,要大力培养创新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以“高精尖缺”为导向,通过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型产业的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核心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和熟知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优生优育,不断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三,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继续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使人才工程成为凝聚和培养重要人才的基础和依托,各个省域也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在全社会形成人才集聚的大体系、大平台。
  (5)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各级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着力提升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在知识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知识经济俨然已成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科技革命呼之欲出,各国都致力于通过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焦点和趋势。我国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战略的实施,各省域加快了创新的步伐。“十三五”时期,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创新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都将深刻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由此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和文化等的深度变革,驱动我国知识经济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创新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发展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创新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中,科技创新占据了重要地位。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努力开拓科技创新的空间,要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筛选和扶持一批原创性研究项目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度,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创新,力求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要构筑技术支持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此外,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可见,未来的教育发展将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要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整个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整个社会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在历史进程中流淌;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此外,还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开展文化交流,推进文化贸易,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实力和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6)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软硬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竞争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软环境可以为我国省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空间。在提升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要着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第一,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主要包括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满足快速提升的运输需求。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城市化进程和推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第二,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中的作用,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包括国际的互联互通和国内的互联互通。国际的互联互通主要指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国际物流联盟;在多边合作的框架下,增加与合作国家与地区的便利过境网点和运输线路,形成便捷的运输网络;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开辟海上新航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国内的互联互通主要指依托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的建设,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发展和无缝对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还要特别注重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特别支持,增强基础设施的民生保障能力。
  在提升软环境竞争力方面,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灵活的机制。第一,要以构建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为目标,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企业,形成比较完善的法治环境;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要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及时帮助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元投资、公平竞争、规范经营的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第四,要严厉打击骗税、偷漏税、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切实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第五,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第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切实增强经济发展软环境竞争力。
  (7)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切实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在评价期内,针对一些省、区、市工业化进程竞争力、城市化进程竞争力、市场化进程竞争力发展不够平衡和协调的问题,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市场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全面、协调、有效地促进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提升。第一,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工业素质和提高产业水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提升工业化进程竞争力。第二,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鼓励农户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化农民队伍。第三,要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构建体系健全、机制完善的市场支撑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为着眼点,培育能够促进市场和产业互动发展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健全生产和消费互动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地方性资本市场,同时还要完善市场机制,坚持以市场机制引导和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形成多元投资、公平竞争、规范经营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四,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要把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与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对各类经济资源的吸引力结合起来,增强城市聚集效益和辐射功能,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加强城镇建设和经营管理,逐步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市化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竞争力。此外,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制定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考核体系,确保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加强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
  (8)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升政府作用竞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民意,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加注重和谐,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以民生的改善来凝聚民心,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线”;“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今后,各省份要继续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第一,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创业,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第二,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第三,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第四,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五,要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现阶段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要想方设法化解房地产库存,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第六,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此外,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质量。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分析,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源头治理,依法按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切实维护国家安全。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转变职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政府不该管的审批事项全部减下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与部门和个人利益紧密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提高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9)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发展人力资本,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劳动者的创造力和劳动效率;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切实增强发展协调性,全面提升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