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社会救助
  以中国专项救助8+1... 详情>>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蔡 昉
  1956年9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详情>>
皮书观点
2015年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与方法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20
  (1)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一年。“深化”是建立在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围绕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多年来积累的“顽疾”,坚定推进,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在去产能方面,截至2016年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全年去产能4500万吨的目标任务,煤炭全年去产能2.5亿吨的目标任务也几乎提前完成。在去库存方面,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连续8个月减少。在去杠杆方面,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在降成本方面,通过实施煤电联动、推进电力直接交易等,每年可减少企业电费支出约1500亿元;通过下调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每年可减轻用气行业企业负担约430亿元;通过规范涉企业收费、简化环节等,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540亿元,切切实实减少了实体企业的运营成本。在补短板方面,农业农村、水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投入明显加大,极大地弥补了这些领域的投入不足。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率从原来的两位数跌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6.7%,新旧动力转换过程还未完成,消费、贸易和投资仍在低水平阶段徘徊,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外商撤资与资本外逃风险依然存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做实做稳宏观经济基础。
  第一,要坚持稳中求进。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基础上,在关键性领域要积极推进,力求有所突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倾斜,降低企业的税费和成本,保障民生兜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调整好货币的供给,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努力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第二,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五大任务,继续推动钢铁、煤炭等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妥善处理“僵尸企业”,创新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坚持分类调控,分城施策,重点做好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任务,同时把去库存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强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支持企业法治化债转股,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去杠杆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实施减税、简化环节、减少服务收费等政策,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政策落地,切实补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第三,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服务供给。引导企业着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培育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占领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发扬“工匠精神”,做优做精产品,培育更多的“百年老店”。政府部门要加大服务供给,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为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第四,要做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进政策协同配套,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在合理的区域内运行。深化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基础。第五,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面向价值链高端参与国际分工,占有更大的国际市场。
  (2)深入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振兴实体经济,构建更加健康完善的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永恒的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是要稳定大局,即产业结构调整不会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同时,在稳的前提下要积极进取,努力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部门,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方面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积极化解农产品的过剩问题,妥善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的消化工作;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大力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工业方面要继续做好产能过剩的化解工作,除了巩固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去产能成果外,还要持续深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此外,要密切关注火电、建材、水泥、平板玻璃等存在产能过剩隐忧的行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制造为导向,推动制造业发展高端化和智能化,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挺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壮大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业等具有一定基础,又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强化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作用,面向国际市场培育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以混合所有制为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振兴实体经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创新为支撑和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结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着力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催生一大批新产业和新业态。要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大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前沿技术和关键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把握在国际上的创新主动权和引导权。
  要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还要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心,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要由市场的表现来检验,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符合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才能顺应未来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还要顺应消费市场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的趋势,既追求批量化生产的效率,也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打造,追求精益求精,大幅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
  (3)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切实提升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隐藏在经济中的风险一触即发,严重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各个国家和地区必须在多变的世界经济中小心翼翼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化解风险。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表现为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在金融政策方面,则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着力控制资产泡沫,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在提升财政竞争力方面,第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的区间。取消、规范和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适度增加支出规模,合理安排收入预算,盘活存量资金。第二,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强项目库特别是储备项目建设,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减少项目审批数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资源税改革等多项改革。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制度覆盖面。第三,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有效保障扶贫、农业、教育、社保、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支出。第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大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力度,妥善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存量。加强对地方落实债务管理制度情况的监督。加大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和问责力度。深入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强地方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
  在提升金融竞争力方面,第一,要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防房价上涨过快、房贷快速增加而累积的金融风险;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对部分资金脱实向虚,部分金融机构加杠杆、期限错配进行纠正,防范有可能产生的交叉风险;要对全球资金流向和汇率变动进行密切关注,防止外部市场变化造成的金融风险。第二,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促增长方面来看,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的充裕才能保证经济平稳增长,但从防风险来看,货币政策又不能太宽松,必须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第三,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汇率弹性,提升人民币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抗压能力。第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要构建与当前金融业态创新相适应、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全方位金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4)坚持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持续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大力保障人才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人才强国,切实提升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绿色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演绎和实践。实施绿色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持续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共生发展。
  在今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将会越来越重要,省域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集中于绿色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上。各省份应该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持续上升,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第一,积极推进绿色创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大绿色创新力度,尤其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力度,通过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转变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合理开发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企业投资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产业部门,逐渐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倡合理消费,不断优化消费结构。第二,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雾霾、水土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非常突出,老百姓非常关注。今后,我们要创新思路,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寻找新方法破解难题,着力解决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要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止农药化肥的滥用;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海岸线环境,防止海洋生态污染;真正构筑起生态安全屏障,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第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加强环保监督与治理,严格环境执法,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方面的作用。第一,要大力培养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以“高精尖缺”为导向,通过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引进和培养一批核心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和熟知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优生优育,不断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三,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继续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使人才工程成为凝聚和培养重要人才的基础和依托,各个省份也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在全社会形成人才集聚的大体系、大平台。
  (5)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各级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是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夜,全球科技创新步伐日益加快,围绕创新开展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创新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发展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中,科技创新占据关键地位。各省份要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构筑技术支持体系,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充分集聚优势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度,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创新,合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继续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努力开拓科技创新空间,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筛选和扶持一批原创性研究项目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教育公平是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合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引入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整个社会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推动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发展,促进文化贸易。
  (6)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和互联互通水平,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软硬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竞争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可以为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提升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首先,要不断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主要包括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满足快速提升的运输需求。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城市化进程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推进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次,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主要包括国际的互联互通和国内的互联互通。国际的互联互通主要体现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进与沿线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高铁网络建设、港口建设、跨境物流体系建设等,增加与合作国家与地区的便利过境网点、运输线路、海上航线,形成便捷的运输网络,加快形成国际物流联盟;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国内的互联互通主要体现在依托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建设,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发展和无缝对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还要特别注重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特别支持,增强基础设施的民生保障能力。
  在提升软环境竞争力方面,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第一,要以构建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为目标,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元投资、公平竞争、规范经营的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和行政环境;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第三,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第四,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7)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首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7年应深入推进五大任务,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在去产能方面,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钢铁企业“走出去”要和“一带一路”战略充分衔接,通过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法治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产权转让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在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要把去库存和促进城镇化结合起来,着眼整个大都市圈的统筹规划,加强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高三、四线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最终促进人口的空间优化。在去杠杆方面,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自我约束,多措并举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多方式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有序开展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依法依规实施企业破产,积极发展股权融资,降低企业杠杆率。在降成本方面,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环节,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税制改革和完善行政收费机制,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全面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切实降低要素成本;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推进产业物流业整合和道路通行机制改革,实现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降低物流成本。在补短板方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省份要识别本省份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根据不同短板的不同性质,各有侧重,因“短”施策。总体来说,最主要的是做好四个“推”:推动实施,加快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推进改革,突破制度层面上的束缚和阻碍;推崇创新,探索和推广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新模式新路径;推行奖惩,建立补短板项目推进激励机制,最终实现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的目标。其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着眼于产品,适应消费需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优化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合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二是要着眼于产业,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着眼于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升人力资本;加大科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四是要着眼于机制体制创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再次,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企业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应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精神培养,发扬“工匠精神”,为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厚植土壤。积极营造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优化产业组织,提升国内知名企业的素质,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8)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切实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政府作用竞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目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分配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补短板,给人民群众带来稳定的民生政策和实惠。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推进“五个同步”工作,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继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增收,协调城乡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基础教育发展投入,构建区域结对帮扶机制。重视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十项改革举措,从基础教育抓起,实现高等教育突破,提高教育供给水平,拓展教育新形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包括产权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土地征收储备和出让制度、房地产税收和投融资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在内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土地招拍挂配套制度,建立“多层次、普惠制”的住房金融制度,完善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财税体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释放新市民群体的购房需求。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助推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进一步夯实社会发展基础。适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相互衔接的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使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更省钱。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我国的社会治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应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一是以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理念为引领。社会治理要充分考虑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熟人社会”等社情特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也要借鉴国外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集成开放式治理和底线治理、柔性治理理念,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二是以法治化为社会治理的基石。把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相关法律的出台和完善,如“行政补偿法”“行政程序法”,修订《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把治理法治化与治理精细化、常态化结合起来,着力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界定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树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各担其责,共同推进社会善治。三是以信息化为社会治理的支撑。将“信息化思维”融入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充分发挥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形成工作信息化、管理扁平化、服务网格化的良好格局。稳步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提升这些领域的程序化、法制化、制度化水平,形成“技术+制度”的国家治理体系。四是以社会化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主动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当好社会治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能动、自主、自治力量,让民众的问题由民众自己来解决。
  (9)推进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坚定支持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与国际社会全面合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增长动能加速转换。努力打造高质量、多元化、精细化的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培育科技密集、金融密集、知识密集、人力资本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我国经济由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充分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推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我国快速成长。倡导不同省域共同发展、平等参与、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所有民众。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把功夫用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推动精准脱贫及其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缩小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新举措的实施。推广利用市场机制来减少污染,切实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利用PPP模式开展绿色投资;加强省域间环保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强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领域的省域间合作,推动与环境有关的创新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推动国际社会全面合作,积极应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之,应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各领域、各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