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提升北京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李庆 陈肖肖   发布时间:2017-10-11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从引才政策顶层设计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再到出入境政策创新和留创园、海创基地、侨梦苑等国际人才配套措施,我们看到北京各级政府部门为引进国际人才已制定了完善的政策体系;然而,在落实和实施各项政策发展规划方面仍有待加强。结合留学生、海归、华人华侨和外籍人才在办理出入境、工作和居留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加快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提供高质量服务是北京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第一,建立统一的国际人才服务机构。目前,国际人才在办理签证、居留、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关乎在华身份、工作和生活等重要方面的事项过程中,普遍存在办理流程复杂、涉及部门多、要求不明确、部门间互相推诿和办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为例,相关手续涉及出入境管理局、公安机关、卫生检疫部门、外籍人才工作单位和住房管理机构等多个部门。繁杂的程序致使很多国际人才在办理过程中怨声载道,降低了人才在华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有意向来华的国际人才,复杂的流程可能让这些人望而却步。所以,建立统一的国际人才服务机构,简化和明确申请流程,是更好地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的需要。
  第二,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以控制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为以传输服务为宗旨的工作方式。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应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转变强制性提供公共服务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熟悉和了解为国际人才服务的流程,避免出现工作人员因业务能力差致使国际人才在办理各项手续的过程中走弯路的现象,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了解国际人才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服务型政府要求施政以服务民众为出发点,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了解国际人才来京工作需求的机制,如访谈或问卷调查等,通过了解促进/阻碍国际人才办理留京工作、居留手续的因素,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二)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环境竞争力
  2008年4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开始监测PM2.5浓度,用以为美国驻京外交人员提供健康方面的资讯;此后,随着北京的雾霾天越来越多,特别是在2010年11月17日美国驻北京使馆测出了爆表的PM2.5指数后,北京糟糕的空气质量受到在京工作外籍人才的普遍认同。所以,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环境竞争力是北京吸引和留住外籍人才的要求。
  为改善首都空气质量,北京市环保局于2013年9月13日印发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制订了空气改善目标和相应的工程项目计划。为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北京市人民政府又于2015年6月19日出台了《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推动空气质量加快改善的意见》,针对清洁空气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措施。从美国驻华使馆和环境保护部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现有的空气质量改良政策对于缓解空气污染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有所下降,优良天数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空气质量改良计划的同时积极推进新的创新性政策的制定和落地实施。据报道,《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以“更严格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并增加了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设想。然而,规划只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层面,目标和设想的实现则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现有政策规划即将到期的情况下,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制订专门化的空气质量改良计划,加强区域联动治理并做好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是保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留住现有国际人才和吸引新的国际人才来华的重点。
  (三)推动京津冀区域国际人才一体化发展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国际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困扰着北京。当城市问题带来的不便超过职业发展带来的吸引力时,国际人才,相较于国内人才,更容易做出离开北京的选择,导致北京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下降。所以,为了提升竞争力,北京一方面需要通过明确的功能定位吸引相应的国际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以满足人才对于环境和社会的要求。
  第一,明确北京的功能定位。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北京的战略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委市政府在贯彻《纲要》时指出,北京将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企业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和高端产业培育将成为北京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从对国际人才的影响来看,“高精尖”产业结构的建设将提升北京的国际人才影响力。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以人才为支撑,这为国际人才来京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另一方面,明确的区域发展目标,即“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本身,也将对国际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第二,建立国际人才一体化市场体系。《纲要》在确定北京战略定位的同时也对另外两地的功能进行了重新配置。其中,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既是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也是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需求。
  《纲要》对产业布局的调整不仅说明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意味着人才需求的改变。因此,为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应着力构建京津冀三地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之间以及人才与市场之间的沟通和流动。人才流动了则北京地区交通、住房和环境的压力将得到缓解。对于国际人才而言,城市问题的改善将提高北京的国际人才竞争力;而京津冀一体化的人才市场体系也有利于国际人才在更大的区域(扩展到天津和河北)发挥作用。
——摘自《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P100~10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