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图文直播
2016年《房地产蓝皮书》发布会文字实录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0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9月30日上午9:00在北京市朝阳区三元桥中冶大厦9层(曙光西里28号)举行2016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9》发布会。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2016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9》发布会现在开始。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先生致词。

 

  李培林:

  各位专家学者、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聚集一堂举行2016年中国城市发布报告会,暨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此我表示热烈祝贺,对到会专家学者和新闻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连续发展了近十年,这个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化目标、路径都更加清晰。今年报告以迈向健康城市之路为主题,选取了健康城市这样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会儿课题组会全面地介绍该报告的成果。健康城市自提出来,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早期主要限于卫生健康指标扩展到目前更广泛的相关社会指标。目前衡量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定型,还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今天这个论坛也是研究探索过程的一部分,健康城市这个概念的提出非常有意义,涉及到我们发展理念本身的完善和人们对美好社会、美好城市认识的深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均GDP增长为目标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是发展观的重大提升。现在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代表了我们对发展动力、发展规律、发展条件和发展目的认识的重大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什么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日子。他说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说健康社会这个概念与现在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在更高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都是紧密相连的。

  最近我主持的一个刚刚出版的关于当代中国生活指标的研究报告,是利用全国社会调查数据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我们一个重要结论是伴随我国发展从经济起飞阶段到新成长阶段的过程,在生活领域也从重视生活水平的阶段发展到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阶段,健康城市的提出就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发展中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忽视生活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一取向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就是重视重工业、轻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轻工业,结果造成生产与生活的脱节,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出现短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生活必需品生产着手,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代表大众生活水平的“三大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现在的住房、汽车、保险,变化之快超乎想象。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就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几乎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那时候普遍采用的衡量农民家庭生活指标是人均口粮在吃饱需求满足后吃好成了新需求。人均肉菜等副食支出在食品支出的比重成为衡量吃好的重要指标,在吃好的需求基本满足以后,衡量生活水平更加注重食品外的其他消费如教育、旅游、通讯、休闲等消费,这时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指数即恩格尔系数成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基础指标。现在在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有机、吃得天然。一系列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对把食品安全作为生活保障的重要方面,这成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二是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的重视。我们孩提时代每天几乎白天蓝天白云,夜间满天繁星,那时候并不觉得珍贵。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大发展,环境污染随之加重,多数人认为这是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必须付出的代价,先污染后治理是难以逾越的。然而有时一个事件会改变事件发展走向。2013年1月中旬,北京市严重雾霾天气持续,气象局发布的最高级别的霾橙色预警,机场乘客大量支流,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大规模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当时环保部监测的120个城市67个空气污染严重,11省市22条高速公路关闭,这一事件引起高度反思,我们发展为了什么。如果出门是生活在一个戴口罩的环境中还谈什么健康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我们对财富和幸福源泉的新认识。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三是对健身健康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不仅使人们生活更好,也是因为医疗保障技术的保障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过去时代出现大规模流行病、结核病、天花、血吸虫病、登革热等逐步被人类征服。注重健身健康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成为中产阶层的消费新理念。与健身健康相关商品和产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准之四是对社会参与的重视。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陌生人社会中的孤独、抑郁也在逐渐蔓延,社会表达、社会信任、社会支持、社会公正、社会参与等等都成为保障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这些都是主要基于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关福利的指标,而现在人们的满意度、安全感、公平感、幸福感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这些研究结论并非仅仅是一种判断和看法,而得到证实的。

  我想对健康城市的概念和评价指标的完善谈几点看法。

  第一,对健康城市的定义和评价要建立在系统的健康理论的基础上。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感到我国健康理论比较薄弱。是否人活的时间越长就表明越健康?比如增进身心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是什么关系。再比如大家普遍关注的过度医疗问题,用医疗条件的改善来评价健康水平或健康城市的时候,需要加上什么样的限定。总之要有一套比较系统的健康理论作为健康城市研究的基础。

  第二,健康城市的研究要与健康社会的研究联系起来。从理论上推论,不可能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里建成健康城市。我国是城乡差异很大的社会,各种优质资源都向城市集中,一些地方为了建设美丽城市,连乡村的大树都搬到城市,把生活垃圾都转移到乡村,这样建立起来的美丽城市,再美丽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赞成把健康城市的指标扩展一些,增加一些社会领域的指标限定。

  第三,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也不能指标泛化,脱离健康主题。社会指标的建立最大弊病是往往追求更加全面、更加适合各方面要求而使指标泛化。比如过去制定的一些指标体系,随着不同时期强调的重点贯之以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等等,但选择的几十个指标并没有太大变化,指标的权重也难确定。

  今天我就谈这几点意见。谢谢大家。

 

  李春华:

  下面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介绍《城市蓝皮书No.9》的有关情况。

 

  杨群:

  尊敬的李培林副院长,尊敬的领导、专家,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不少人或已出行或者正在准备出行的时候,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来到这里出席2016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9》发布会。作为会议主办者之一,我仅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大家莅临表示欢迎。同时对新一年《城市蓝皮书No.9》的出版表示祝贺。并感谢城环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对我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将包括蓝皮书在内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交给我们出版。我们也更期待城环所领导、专家学者继续给予我们支持,继续将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交给我们出版。

  众所周知,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产品作为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或者说智库产品发布的重要载体在学界、各级决策部门以及相关行业领域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形成,可能最核心的就是各皮书研究编撰团队在各自研究的领域能够较为准确的追踪、把握不同时期问题的重点,给以深度的阐释,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言。今年的蓝皮书主题“走向健康城市”,相信生活在城市中,并且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有所了解者一定会关注这样的主题,因为我们正在享受城市各种便利的同时,已经开始感受到各种城市病的困扰。刚才李院长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健康城市概念的含义,以及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研究的几个建议。说得非常有道理,也非常深刻。我作为一个出版者对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前一段我们出了另一个关于健康城市的报告,结合那本书我翻看了一下,再加上自己一个城市人在城市中生活感到不便利的地方越来越多。前两天我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一个35岁的海归,刚刚回来没有多久已经是千人青年计划的第一批,已经筹办了实验室,正在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很突然的因为癌症就过世了。我想作为城市中的一个人谈点感受。

  以我们生活在城市的直观感觉,城市病可能还会继续蔓延加重,尽管经过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我们的城市化率有很大提高,与世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现有的一些城市人口还将增加,同时还会出现不少新的城市。2015年城市发展报告有一组数据,关于城市化率。去年9月29日城环所的城市发展报告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提到2010年到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0.0%,2012年52.6%,2014年底54.8%,预计2030年达到70%。2016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吴祖才副主任提到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是56.1%,常住人口7.7亿。我们的城市这么大的城市人口比例,城市有多少呢?建制城市653个。而日本总共1.27亿人口,城市是787个。美国人口3亿多一点,城市是10158个。如果说早一点,从工业革命以后到17、18世纪,19世纪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他们已经有两三百年的近代城市发展历史。各种问题出现,并且得到了重视,逐步地解决,形成今天这样子。我们以前的城市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前30年,在民国年间的基础上还略有停滞甚至在文革中略有减少。所以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是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间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刚才这个数字反映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病,包括刚才李院长说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医疗问题、环境问题等等普遍存在,我们感同身受。里面种种的事情,如何进一步提高,所以当下探讨健康城市问题,准确描述和评价我国城市健康状况,对患病的城市给出改善健康水平的药方,对未病的城市提出预防措施,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以健康城市为主题确实抓住了中国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关部门的倡导,媒体的宣传,使健康城市的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不仅各级领导、各级政府部门要形成这样的概念,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也要有这样的概念。最终健康城市的概念不仅是政府的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切实遵行这样的概念生活在城市中,才能最终建成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工作如能迅速开展起来,并且不断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使我们最终能够真正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最后,再次感谢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朋友,感谢蓝皮书的各位作者。谢谢大家!

 

  李春华: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做主题报告。

 

  潘家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刚才李院长对健康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作了非常精辟,有学术高度的建议。感觉收获非常大。杨主编又对我们城市发展的国内、国外的基本情况作了很好的描述。

  我现在给各位介绍一下本年度城市发展报告的主题,迈向健康城市。作一个汇报。

  健康城市应该说是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和重点。正如刚才杨所长所说,按照统计数据2015年城市化率接近60%,在主体为城市社会的中国,如果城市能够健康,那么健康中国也就是主体上已经形成。健康城市从发展历程上看,从卫生开始。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环保总局在搞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申报国家环境保护的模范城市必须先是“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部很不高兴,说“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才是“卫生城市”的前提条件。我们说以人为本,健康中国,确实环境保护是公共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健康城市才是以人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所在。

  健康城市的原由,还是世界卫生组织,我们翻译为“世界健康组织”,因为卫生涵盖了健康,但是准确来讲还是应该是“健康城市”。正是因为健康城市的发展源于卫生,所以卫生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健康城市的起步。健康城市起步以后要向纵深发展,就需要一个通用的、可比较的,我们又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的明确表述。在指标体系和相应标准方面,我们也与国际上接轨,并且在苏州开展试点。然后全面推开。

  在这个基础上,在2015年明确将“健康中国”纳入我们的发展规划。健康城市自然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就是健康城市的提升,健康范围的拓展,不再是简单的卫生含义。

  健康城市涵盖的面很多。为什么从卫生起步?就在于我们生活水平的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是与健康相辅相成、相伴、互相促进的,正是因为这样,由于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我们就业,如果没有就业,健康就是一句空话。健康就业水平的保障,以及卫生事业投入的增加,有一个明确标志,我们预期寿命的稳步提升。过去20年里,预期寿命有8年的提升,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尽管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还略有差距,但是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城市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尽管对于这个指标是否为唯一的还存在质疑,但是这个指标绝对是含金量非常高的。

  从孕产妇相应的检查、婴儿死亡率这些方面的数据来看(图),联合国的千年目标在健康方面的指标有六个尺度。而中国在这样一些健康指标,全部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目标。正是由于中国在贫困和卫生、健康、妇幼保健这些方面的成功,也使得联合国的千年目标能够大步实现。

  我们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些成就,也正是因为我们在卫生健康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而且我们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障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城市相应的体系得以建立。我们的硬件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环境治理。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支撑,使得健康城市拥有了非常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这些挑战和困难,刚才李院长讲了一些比较深层次、高层次的健康城市的要素。这与城市发展格局和规模也有相应的关系。这表现在健康的需求,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和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健康需求不断地提升,而且速度非常快。服务的资源和保障能力是满足不了这样一种需求的。正是因为我们城市的规模、结构,还有我们体制上的一些因素,使得健康资源的配置出现了倒置。大量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而在广大中、小城市居住的居民能够获取的医疗卫生健康资源相对比较有限,出现递减或者衰减。本来应该是“金字塔”结构,现在是“倒金字塔”。所以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服务的健康的类型相对比较单一。我们现在在心理层次的健康需求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另外现在老龄化速度过快,有些措手不及。居民健康生活的品质还是有较高提升,但仍然具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有这样一个概念“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现在百岁老人很多,但是不表明都是健康百岁,健康时间可能60岁,可能剩余40年躺在病床。如果80年都是健康寿命,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健康。健康期望寿命与我们预期的期望寿命有很大差距。我们期望寿命的提升相对健康期望寿命还存在一定的不同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健康的期望寿命。

  这样一些问题也与城市社会结构和基础设施分布相关。城乡二元结构现在衍生到城市内部,我们在努力破解二元结构,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瓶颈。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虽然得到一定缩减,但依然巨大,大量城市贫困人口成为了城市健康的重点和弱势群体。健康城市如果没有安全,包括城市一旦有暴雨,很多的风险不能抵御的话,包括食品安全,如果这样一些问题得不到保障,那健康城市也是有短板的。还包括了一些安全事故,或者说“病从口入”,只有安全质量上得到保障,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现在城市病在不断地蔓延,大城市有、中等城市有,现在一些小城市也不断地凸显“城市病”,我们临近的河北省很多中小城市污染相当严重。水资源短缺,而且南方、北方同时存在。有水不达标的情况也非常突出。

  从发展的未来来看,健康城市是一个过程,从国际上发展态势和经验借鉴看,非常明显,随着城市人口期望寿命的提升,老龄社会的出现,把健康不断地提上议程。期望寿命提升了,健康问题相对来讲就越来越紧迫。老年人口比例的提升,对健康的关注和社会需求不断地增加。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也与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老年人社会的发展是相伴而来。国际社会的经验,健康城市经验的借鉴可以明确看到是多方位的,也是从基本到特指的衍生过程,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过程。包括各种相应的健康城市的构建和相应的要素保障。

  建设健康城市要从理念上协调,以人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构架上应该是全社会齐抓共管,是多主体的参与,不仅仅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的方式。

  建设健康城市是大势所趋。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怎样加速健康城市建设,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这样一种顶层设计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测度体系,使得我们可以不断地检查、不断地提升我们建设的质量。而现在健康指数,不仅仅是人的健康,人的健康也依赖于环境,所以还需要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健康环境是健康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而有相应的设施,如果大众得不到惠及,只是少数人能享受到,只是小群体的那就不是健康城市,所以卫生资源应该向普通大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都可以获得和享受公平的、能够支付得起的健康服务,才是健康城市的重点和重心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相应的保障能够支撑健康城市的建设和深化。

  我们对健康城市有一套评价体系,有一些比较,下面请课题组单菁菁研究员向大家介绍。

  谢谢大家!

 

  李春华:

  下面有请《城市蓝皮书No.9》课题组单菁菁研究员作评价报告。

 

  单菁菁:

  尊敬的培林院长,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城市评价课题组对2015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评价作简要回顾。

  我汇报分为四部分:一、2015年中国健康城市发展情况。我们都知道,2015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特别是健康城市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完善,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2016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年7月国家出台了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到了8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一系列文件出台下健康中国概念由最初的公共卫生的小健康角度转向了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管理这样一个综合性概念的大健康。由健康服务和疾病防控为主,转向了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的方向。

  2015年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并不断地完善。首先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开展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健康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的要求。全国爱卫办牵头编制完成《健康城市评价体系和标准》,启动全国层面的健康城市建设评估推进工作。各地纷纷响应编制出台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和文件。

  2015年开始我们的健康城市建设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爱卫办提出全国卫生城市开始的起步探索阶段,到2003年“非典”进入加快发展阶段,2015年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城市层面正在形成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机制。同时启动了健康村镇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均等化发展。健康城市不但理念是综合概念,建设程度也是全面推进的。

  二、 2015年城市健康发展整体评价

  我们的综合指数包括了五项分指数,综合指数排名前十位:深圳、北京、上海、珠海、杭州、广州、宁波、佛山、苏州、无锡。与上一年度比,整体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有所上升。但是如果细看六个分指标的分布,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各项分指标的分布并不均衡。城市健康发展即使排名靠前的城市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板。我们划了一道线,如果这个城市六项分指标全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就视为一个综合发展比较均衡的健康城市,否则就是存在短板的亚健康城市。我们评价的288个地级市只有28个城市处于健康城市状态,亚健康城市达到全国九成以上。总体看,比较好的趋势是中西部城市在健康城市中的占比明显增加,占四分之一。长株潭地区的三个核心城市全部进入到健康城市序列,显示了这个城市群通过两型改革和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

  从区域角度来看,28个健康城市中东部地区城市占71%、西部地区占25%,东北地区没有1个城市进入这个序列。

  从发展短板来看,(图)黑色这些点表现了不同城市的发展短板。这是取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前50个城市。在城市层面,特别是城市安全是普遍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短板。未来通过精细化、智能化、人本化管理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增强安全意识是当前急需关注的问题。

  从空间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各项指标表现突出。与前些年相比,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非常快,速度和整体水平提升都非常明显。东北地区的健康指数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了下降。

  从极差分布来看,极差分布最大的是社会民生指数,目前四大区域城市间最大差距不是经济差距而是社会和民生建设的差距。未来如何加强落后地区的社会和民生建设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从省域角度来看,综合排名前5位的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以省域城市为单位可以把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上海、浙江、北京,第二梯队主要有江苏、福建、天津、广东,第三梯队包括海南、云南、内蒙古、江西、重庆,第四梯队覆盖了中部、西部、东北部的一些城市,他们的指数一般在40%以下。

  一个显著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梯度变化,西部地区一些省份有比较好的表现,云南和贵州表现比较好,东北和黑龙江在全国排名连续三年出现下降,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在中西部特别是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大量投入、基础设施的投入、民生建设投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等等。东北地区由于资源型产业占比比较大,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等等,经济衰退迹象非常明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它的整体健康发展水平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担忧的。

  从规模特征来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具有更高的聚集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指数呈现明显的等级序列分布,综合角度来看大城市、中等城市的城市人口规模相对合理,环境负荷相对较低,总体处于更加均衡发展的状态。全国28个健康城市中24个来自于大城市和中等城市。

  特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存在明显发展短板。特大城市主要是环境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它的环境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出现了一些下降,压力太大,它的短板是在城市环境和城市安全方面。小城市主要是资本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效率相对较低,如何激发小城市的发展活力、提升经济效益是需要关注的。

  三、 成就与挑战

  健康城市建设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刚才潘所长已经作了详细的报告,这里简要汇报。总体来说取得十大发展成就。1.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95元。2.我们的城镇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下。3.居民预期寿命稳步提高。4.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前列。5.卫生健康服务投入逐年增加。现在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政府卫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30.9%,投入力度还有支出结构都不断改善。6.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7.健康教育和居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8.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建成了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体系。9.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便捷。比如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10.城市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在2015年,我们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二氧化硫、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大江大河的地表水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我们同时面临五大挑战。首先服务体系呈倒金字塔结构,服务严重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对于总体来说我们的医疗服务资源还是非常不足的。二是居民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有待提升。虽然城镇居民的预期寿命达到80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远低于发达国家。预期寿命不代表健康,健康的预期寿命才是健康。三是城市内部贫富差距突出,二元结构显著,大量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2.7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实质上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城市均等的福利和待遇。我们现在正在扶贫攻坚,但扶贫攻坚的重点是农村地区,但是城市贫困现象随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城市贫困人口大概达到8%(我国)。四是城市安全风险加大。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占国家70%的国土面积受到各种地质灾害频发的威胁。“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受灾人口3.1亿人次,损失3800多亿元。各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都是由于管理滞后带来的严重问题。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这方面的监控,2015年因为各类食品安全事件达到的死亡人数达到上万,直接经济损害500亿元。五是各种城市病突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北京市的平均通行时间每天97分钟。我们空气污染问题,2015年出台了大气十条,但是按照新标准我国进行空气质量监控的338个城市只有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不达标城市占到监控城市的78%。我们的地表水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地下水的水质堪忧。监测点的六成水质处于极差的级别,各种超标物质,一些监测点还存在铅、铬,这对我们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三、 结语与展望。

  在统筹方面我们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技术层面更加注重相应技术研发。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更加注重系统完善。通过系统性的建设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年目标的实现。

  谢谢大家!

 

  李春华:

  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二个板块,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

  为了高峰论坛圆满地成功。我们有幸请到一批研究城市问题的重量级专家。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仅介绍5名专家。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预期,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曾承担过UNDP、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OECD、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项目,以及国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

  张车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主编,在经济研究、经济学、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等国内高水平经济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就业与失业的研究成果。作为世界银行的专家多次从事世界银行委托的有关中国劳动力市场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并提供咨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才。

 

  李春华:

  张勇,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全国爱国卫生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起先后在卫生部监督局办公厅任职,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做过访问交流。

  李迅,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城市研究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务院、住建部等交办的课题,完善多项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

  宋迎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决策咨询会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与图书管理,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布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城市管理领域的资深专家。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的光临。

  下面有请李善同教授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李善同:

  这次这个报告很有前瞻性。我们现在也是在做城市化研究。从城市化角度来讲,用新常态来总结我们最近一些新的变化,新常态下城市化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上台阶。从2010年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收入不断提高,经济逐渐成熟,实际上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另外人口结构也是有很大变化,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劳动力数量开始减少。特别是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结构从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这些都对城市化发展有很大影响。

  比如说农村的老龄化比现在城市老龄化还要严重。城市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供给角度来讲,供给数量在减少。前些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过去使用化肥、使用农药,释放了大量劳动力。现在这个作用力变了,再靠化肥、农药提高生产率不大了,可能要靠经营规模的变化,更多使用机械。所以很多动力也在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对各方面的要求和过去比也不断提高。所以城市化在未来,从城市化的速度数字本身可能不会像过去那么高,但是质量方面可能会提到更高程度。过去说城市化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多少个百分点。今后算不能光看数,更多要看质量。所以这个课题,特别提到健康的问题,可能是未来城市中质量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这个课题抓的很有前瞻性。

  另外现在考虑城市化,除了效力、质量外,包容、可持续,用健康这个词,能把很多东西都纳入进来,这个课题前瞻性方面确实做得非常好。另外它还是比较系统的,全方面考虑健康城市究竟怎么实现,做了很多系统考虑的指标体系。

  整个报告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提几个今后可以再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建议。报告中也提到二元结构问题、收入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我们考虑收入分配时,除了考虑贫富差距,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要关注,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现在很多画中中国收入阶层是这样画的,底部比较大,中部比较小,以后能不能让中间阶层比较大,现在中等收入群体比较靠下,所以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加和群体的扩大,对于中国今后社会的进步、对于消费的增长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你们在关注健康差距时,不能仅仅关注贫富阶层,最好把各个阶层的健康分布也进一步观察。你们在考虑分布的时候建议考虑得再细一些。现在经常讨论基尼系数,但是基尼系数往往不能完全反映出分布的状况,所以希望这个课题能够在这方面进一步的细化。

  另外,你们指标体系很多。希望今后研究中,从理论上讲,看看各个指标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指标和整个国民经济有什么关系。这是第一份关于健康的报告,希望切实在理论方面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去年年底,英国经社理事会他们有一批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关于健康城市的研究。当时他们申请的时候也是希望我能够加入,那个团队不知道最后拿到没有。这个课题不仅我们很重视,在国际上也是比较领先的研究领域。所以希望我们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希望健康这个课题今后成为引领性的报告。

  谢谢!

 

  李春华:

  下面请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张勇发言。

 

  张勇: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非常高兴今天参加城市蓝皮书的发布会。特别是今年的蓝皮书主题是健康城市,所以也非常高兴有机会和这么多高水平、权威的专家一块儿研讨交流。下面按照会议要求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健康城市的一些情况。

  健康城市先是在欧洲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作为全球战略在全世界推广。现在主要欧洲为主,几千个城市都在开展这项活动。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健康城市”的概念,1998年提出来。今年全国爱卫会在指导意见当中提出了我国健康城市的概念,“卫生城市的升级版,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城市,早先提出过十条标准。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内涵比较丰富的标准。健康城市从医疗卫生界来看,它的背景主要体现了我们对于医学、对于健康认识的提升。现在我们所讲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有几个主要典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摆脱过去把人作为生物体的概念。同期还有“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现在提的比较多,影响健康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个人行为方式和卫生服务。这些年对健康影响因素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也更加丰富。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健康影响的认识的提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SDH)概念,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和机构。这些年国际上还提出了“健康促进”理念,2013年,进一步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有一些明显的改变,从疾病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向群体的转变、从对疾病的治疗干预向影响健康危险因素的转变、从原来卫生一家管现在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理念。我们这次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实际上就体现了这种理念的转变。这些转变最后需要一个载体来承载结果,所以国际上推出了“健康城市行动”。

  我们国家从90年代开始就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有一些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2007年十个城市作为试点,2008年到2010年组织开展了国际论坛。现在各地对这项工作积极性非常高,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我国颁发了健康城市特别奖。近些年来一直在探索,本届政府以来国家很重视这项工作。刘延东副总理在本届政府第一次全国爱卫会的全委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2014年国务院印发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这项工作。2016年7月全国爱卫会经国务院同意印发了关于全国村镇健康建设的指导意见。

  健康城市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现在健康四川、健康北京等等理念都在提出,每个城市都在研究健康,比如健康庐州、健康威海。健康城市首先要解决,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问题。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交织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发表了报告,关于环境问题导致的健康影响有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再就是快速的城镇化。中国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化带来的健康影响非常严峻。一个是城市病的问题,一个是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还有老龄化进程加速,按照国际上普遍规律,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总书记曾经讲过中国是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中国和欧洲相比、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速度都是最快的。老龄化带来的健康影响是非常直接的。一个是养老问题,一个是疾病谱改变的问题,慢性病、老年痴呆这样的精神疾病明显增加。再有社会保障负担增加。2010年引起中国公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前四位都是慢性病,占84.2%,传染病这些年下降很快大概只占1%,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在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普及还有很长路要走。

  健康城市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最佳形式。比如体现在卫生城市基础上,政府的重视,爱卫会的网络,还有我们提出的健康城市规划问题。

  健康城市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在座的一些老同志可能都知道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方式,毛主席亲笔写的通知(图),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图)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专门到杭州视察卫生工作。历任爱卫会主任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任周恩来,第二任习仲勋,现任刘延东。2014年爱国卫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的意见进一步提出爱国卫生工作的四个方面13项主要任务。最近卫生和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刘延东副总理提出来“十三五”期间,爱国卫生运动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个提高,特别是提出要从偏重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的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激进化管理转变。

  健康城市也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卫生城市主要是一个评审,按照2014年的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八个方面40项。主要是环境卫生。现在看东部地区卫生城市比较多。我们提出来到2020年国家卫生城市的总数要达到全国总数的40%,卫生乡镇比较少一些。卫生城市为健康城市奠定了环境基础。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同时为健康城市奠定了卫生服务的基础,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下降了20%左右,也为健康城市奠定了组织管理基础,有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群众对卫生城市非常欢迎、非常支持,为卫生城市基础上推进健康城市奠定了群众参与基础。

  健康城市在形式上、内容上、目标上,在卫生城市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概念。卫生城市主要有环境卫生,主要解决传染病的问题。健康城市是推进全面的社会健康管理,重点解决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问题。卫生城市是个评审,有一个标准。但是健康城市,通过评价能够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下面汇报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情况。四项基本原则,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和健康人群是我国健康城市的五个重点建设领域。首先健康环境方面,卫生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善环境条件,特别是要改变雾霾、饮用水等一些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二是健康社会,主要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总书记这次也讲到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我理解健康村镇也算是。现在我们整合世卫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健康社区、健康企业这些标准或者建设规范。比如说建设健康社区方面,原来有卫生社区评选,下一步我们想将健康住宅作为硬件条件,通风、下水等等,健康的服务除了医疗卫生服务,还有养老服务、精神卫生的心理咨询、文化设施这些社区都应该有。再有人的健康行为,除了个人的行为,还有社会行为。比如现在广场舞比较多,噪音扰民的问题,遛狗比较多,狗的卫生问题。健康社区是很广泛的概念,现在我们正在研究这方面的规范。三是健康服务。我们重点研究推进全民的健康管理工作模式,现在有几个试点,结合医改双向转诊,现在重点关注的是患病人群,还要解决健康人群的保健、高危人群的干预、疾病人群的治疗,要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四是健康文化。通过健康教育推进健康人群建设。

  刚才讲的这些主要领域怎么样实施。第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现在要求所有城市都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印发《健康城市建设意见》或者《决定》。第二是制定健康城市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规划。不是千篇一律的,北京和上海的问题就不一样。现在这个方面特别希望专家能够参与。我们制定规划有没有规范、模板?我们想下一步要发挥一些专家、专业机构的作用。再有,开展第三方的评价。实际上今天的《城市蓝皮书No.9》的发布也是对健康城市的评价。最近我们在组织请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建立了健康城市指数,正在进行评价工作。从不同的侧面对健康城市进行评价,推动这项工作非常重要。最后,加强经验交流、试点示范。现在全国各省都在确定省级的健康城市的试点和健康村镇试点,现在报过来省级试点100多个,我们在省级试点基础上确定30—40个全国试点,召开试点工作会,推广试点地区经验。指导意见提出在2020年选出50个左右国家示范城市,进行全国推广,今年召开中美健康城市论坛、召开国际健康城市论坛,我们都在积极推进。最后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今天来了很多媒体朋友,希望能够积极宣传,同时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

  主要目标是2017年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2020年建成一批优秀的示范城市,来带动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最后所有城市希望建成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城市,从而促进健康中国目标实现。

  总书记在全国健康和卫生大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形成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建设广泛开展的良好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是对全国发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动员,也是对我们的要求。我们非常高兴今天参加这样一个会议,也希望在座的高水平专家支持健康城市的工作,也希望媒体能够关注和宣传,谢谢大家。

 

  李春华:

  下面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教授发言。

 

  李迅: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来参加社科院新的一版《城市蓝皮书No.9》发布,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城市。

  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城市转型与健康城市的理念。我不是搞卫生健康的,我是搞城市规划的。我从城市规划工作者角度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关于健康城市的话题。

  这个问题提出的背景。“十三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有一些新趋势,比如说中国要走向高收入,人均GDP要达到12000美金,另外发展动力产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人口红利、土地资源和不计成本的环境转化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消费拉动社会经济发展,要创造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有城市建设国家现在非常重视。产业结构方面,将来服务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中国进入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个过程中,城市越来越重要。

  城市是财富的创造中心。80%的GDP是在城市当中创造的。城市是社会交往的中心,城市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最大的肇事者。同时城市又是最大受害者,50%的人生活在城市。本来城市应该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现在城市让我们很纠结、很烦恼。

  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中后期,达到56.1%,进入到70%大概还有20年可以增长,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比如说城市病。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之后的问题可能比发展之前还多。当然问题的层面不一样。城市病当中除了本身物质的问题外还有人的因素。最近房价上涨过快,房价上涨以后财富的积累速度明显不一样,人的幸福指数就明显下降,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年轻人现在生活压力很大。再比如社会资产在快速增值的时候,资本的力量在左右社会。它可以控制网络,社会就有仇富现象,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城市的发展节奏加快以后,有很多问题,比如最近大家说社会的戾气很重。人们在城市里生活有失眠症,中国科协出了一本书,《失眠问题是健康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美国人的失眠症占三分之一,日本和加拿大人大概有二分之一,中国城市的成人的失眠率是多少?超过38%。超过了美国。这是一个问题。

  最近我在关心绿色建筑,搞建筑的人和搞医学的人结合起来发现一个现象,室内污染比室外污染严重,室内污染,甲醛、二氧化碳比空气污染还严重。癌症的发病率,中国工程院2009年曾经发布一个情况,中国的癌症发病率超过了心血管疾病,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杀手。北京和上海做了抽样调查,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三百五十多,癌症成为了常见病、多发病。癌症为什么会发病率这么高?这可能也与城镇化在中后期当中所引发有关。所以说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

  所以党中央提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发展格局,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又强调“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其他四个建设的全过程,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协调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全方位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绿色、共享等等。国家也在提供给侧改革,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了更加注重十个领域,资源环境领域两个,社会领域三个,经济领域五个。这都是发展中的短板,短板在哪儿?在城市的品质、文化、环境、创新和公共服务。

  我们要更加关心城市发展。总书记在去年的城市工作会议上对城市发展有两个判断,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重要。当然也提到了城市病。最高领导人谈城市病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也提到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我们说“十三五”的动力这一条给我很重要的启示,中央领导认为城市建设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动机,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

  如何搞好城市、发展城市?确实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一定要强调以人为本。城市建设不是为了建城而建,是为了人。在追求城市建设中有很多探索,比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健康城市,可能还有其他的,山水城市,霍华德先生提的田园城市,还有社科院讨论过的宜居城市。健康城市这个概念很好,它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健康首先从人的卫生安全,潘所长提出卫生安全可持续,这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城市的主体不是物质财富,不是自然环境,城市的主体是人,健康城市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强调以人为本。健康城市的概念,过去由医疗卫生部门首先提出,将来我们可以扩展,它有狭义的概念也有广义的概念。习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曾经提出了“中国方案”,G20杭州峰会我们对经济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社会治理的发展也可以提出中国方案。健康城市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人的健康,城市里人的生老病死,也包括了城市运行的健康,城市包括了各个系统,生命线系统,包括人需要完成的衣食住行,包括水电路气,这些都要健康。还有自然环境的健康,总书记提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城市发展本身来说,从城市本质角度来探讨健康城市是非常需要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就是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生活在城市是为了更美好。芒福德说城市的本质在于可以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城市规划本质在哪儿?以安排人的生活为主,包括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所以要关心人,大家提到农民工现象,(图)这是几张城市中打工的农民工的照片,他们也需要娱乐,晚上在看电视,住在板房里打牌,他们还需要学习、还需要交流,这是在一个集装箱里的农民工(图),这种现象要尽快改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还是这样一种景象,那就是缺失。

  国家在新型城镇化中也提到了新型城市的三大理念,要加快绿色城镇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从北京奥运引申而来。去年城市工作会议后,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这里强调要加强规划工作,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建筑建设,营造城市宜居环境,这也是为了人,是不是能成为健康城市的很重要部分。

  健康城市建设是医疗卫生部门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提出来的,刚才几位专家也提到了,包括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人群,也体现了健康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合性,包括了生命健康、心理健康。

  健康城市建设一定要强调系统性。初衷是要培养健康的市民,所以今天大家上午讨论给我一个启示,我们想强调人不仅要活的长,现在中国人的寿命确实长了,还要活的健康,有质量。刚才也有专家提到,说中国有质量的健康生活寿命不到70岁,尽管你能够活到80多岁,但是最后这几年生活质量下降那不是健康人群。另外要塑造健康家庭,健康家庭非常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一定要友好相处。芒福德曾经提出城市和乡村要像夫妻一样友好相处。另外就是要创造健康社区,人的寿命长了,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区的构建非常重要,社区当中有两个服务非常好,为老年人修脚服务和开展跳蚤市场,这就是健康社区,关注人的心理健康,这当中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现在城市中缺少体育健身场地,健身器材,最近做的很好。另外大学校园的体育设施的开放很重要。另外就是营造健康环境,要打造健康住宅,室内污染超过了室外污染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我们每天在住宅内的时间是更长的,我们第一位的就是健康安全,建筑的第一位是室内是健康安全的,不能有污染的,这是健康建筑的第一要义。另外要强化城市管理,中国的城管成为了世界的一个特有名词,这不行。一定要强调和谐的城管、人性化的城管。习总书记多次提到要抓城市管理。另外是要提高生活质量,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很重要,就是你的社会行为要健康,文化要健康。社会不要仇富,另外要崇尚节俭的传统文化。要有其他的健康生活方式,最近杭州和深圳出现了新情况,就是车让人,北京还没有做到,做到这一点,行为方式也是一个健康城市的表现。大家共同努力!谢谢!

 

  李春华: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研究员张车伟发言。

 

  张车伟:

  很高兴参加蓝皮书的发布会。因为我们两个所是邻居,互相在一起切磋,很多研究问题都很类似。这次发布健康城市蓝皮书,我听了以后确实感觉到非常好,对下一步城市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从现在城市化的发展来说,大家认为现在我们进入了城市化的中后期,从我的研究来看,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正在接近尾声。我们城市的格局,城市群的格局,以及不同等级的城市间的位序基本已经确定。今后进一步的发展,也不可能改变这样一种基本格局。比如说我们现在对一、二、三线城市的划分,今后很可能不会再有新的能够挑战一线城市的城市出现。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一些城市正在争国家新的城市中心,我听到几个,好像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在这之外其他的一些城市比如长沙、武汉、郑州他们在争,是不是还有一个可能成为城市中心,这可能都是最后的机会,从我的研究来看,人口向城市的聚集的这种动能正在减弱,我认为也在接近尾声。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城镇化也不是完全健康的,这次的题目是健康城市的概念,外延还是比较广的。刚才张主任谈了八个健康的角度,但我们理解健康城市还要更广一点。比如我们看到的一些大城市病问题,不是健康城市的表现。今后中国要走向健康城市,一定要学会管理或者要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和谐宜居,除了创造经济的效益外,城市还是城市居民和谐生存的园地。现在特大城市面临的城市病,特大城市的调控也是政府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还可以再进一步探讨。去年我曾经到上海做过关于特大城市调控的调研,我发现有些城市可能想解决这些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不见得合适,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我看来特大城市本身有它客观的原因,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如果不去寻找人口聚集或者聚集到大城市的原因,而仅仅从结果上把这些人口限定在某一个人口规模,这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实际上这些特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本身它具有自身的规律和道理。这些人到大城市以后,收益肯定远大于支出。这是一个基本经济规律。从进一步吸纳人口潜力来看,这些大城市今后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承载力。我认为特大城市人口的调控不应该以人口规模为调控目标,而更多地从城市结构角度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比如说特大型城市空间结构、区域的结构矛盾,“职住分离”在北京、上海非常典型。在市中心上班,住在回龙观、天通苑,每天一小时通勤,这是根本原因,并不是北京市人口达到不能承载的上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多少人口都是同样道理。这个问题应该有正确思路,怎么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尽量减少通勤成本。我每天上班走路20分钟,就不可能造成北京的城市病。我和国际同行交流时,在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已经融入了新理念,办公区和居住区一定在一起,摈弃了原来那种社区和办公隔离的理念。这可能是今后解决大城市问题很重要的方面。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管理的理念都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今天过来参加发布会,只是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也没有准备,有感而发,谢谢你们的邀请。

 

  李春华: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宋迎昌发言。

 

  宋迎昌:

  非常荣幸参加《城市蓝皮书No.9》的发布,前几年我也总结过,也编过蓝皮书,很辛苦,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研究的结晶,今天我看到这个本觉得很好,更重要的是站在一个前沿角度研究城市发展的方向。大家都知道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城市化率过半,我们正在建设城市型社会。过去注重GDP财政收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健康城市是对城市化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过去更加注重创造财富,财富的创造和人的身心健康这二者能不能取得平衡,这需要我们思考。城市蓝皮书迈向健康城市之路,我想具有这方面的引导功能,怎么纠正过去的偏差,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理念和战略,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下面谈谈如何把健康城市理念贯彻落实下去,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研究只是开个头,从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怎么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城市,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仅涉及到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顶层设计的问题。目前发展战略、规划、法律、政策等等与健康城市、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是有偏差的。下一步需要探讨的是顶层上解决我们的战略规划、法律政策修订的问题,也是学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方面国家卫计委推进试点的基础上,上下结合,从顶层方面同步推进可能更能够落到实处,这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

  我们国家主导健康城市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依托政府力量,同时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公众的转变。政府的考核,能不能把健康城市发展关键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甚至是一票否决的。同时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怎么回到健康发展、以人为本的轨道上也是非常重要。今天《城市蓝皮书No.9》的发布,也是向社会公布和普及健康发展的知识,形成社会共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三点感受,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李春华:

  新闻界的记者朋友和专家有什么要提问的。

 

  城环所:

  现在很多谈城市的治理,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李迅:

  这个问题李善同老师更权威。城市管理概念更小一点,城市治理是更大的概念。城市管理是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这样一个过程来讨论的。我是搞城市规划的,要建设、要运营管理,这是一个全过程。城市管理的和谐、人性化非常重要,过去我们相对粗放一些,队伍力量也有限,主要是架构体系,国家政府序列里没有特别的清楚,现在已经明确了,如果要成为“健康城市”,又要良性运转的,应该是和谐的城市管理。方式可能有很多,从技术角度,可能要用一个概念,就是刚才提到的“新型城市建设的三大理念:绿色、智慧、人文”,要用智慧的技术,可以实现和谐的城市管理,人性化的城市管理。举个例子,关于停车问题,现在很多城市请了交通协警来管理,管理方式就是不按规章办事就罚款,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博弈。城市里面很难找到停车位,就形成了开车司机和城市协管的一种博弈。如果运用智慧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宁波做了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在系统里面交通管理部门把所有信息收集起来,违章以后可以通过摄像头感应器第一时间可以获取,可以很快把你个人信息、通信方式弄清楚,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告知你已经违章要尽快纠正,纠正就结束了。如果10分钟内还没有纠正,第二次打电话,可能就要开罚单了。这样宁波的城市管理以解决城市路面车辆的乱停乱放为目标,而不是罚款为目标,这就实现了和谐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所以智慧很重要。

 

  王业强:

  健康的概念应该是对人来讲的,《城市蓝皮书No.9》以健康城市概念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管理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个研究的概念似乎已经跳出了最初的卫生城市提出的健康概念,已经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现在问题是在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比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等等,概念太多容易混淆视听,这些概念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么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或者有一个概括性的概念,这方面请哪位专家给个回应。

 

  李迅:

  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绿色、低碳、生态,田园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健康城市、幸福城市,台湾高雄在做城市目标的时候提出“魅力城市”,香港做战略的提出“动感城市”,所以概念很多。有没有可能再简单一点,用人的感受来归类,以人为本,今天讨论的健康城市就是针对人而言的,幸福也是针对人而言的,魅力也是针对人而言,包括宜居。另一种是从物质建设角度来提,低碳是从能源角度、生态是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山水是从环境角度。还有一些城市又很难归类,比如绿色城市,绿色就带有更宽泛的概念,又有人的感受又有物质环境,所以概念统一还是很难的。

 

  李春华: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发言环节和提问讨论环节就到此结束。按照论坛设计,主持人还有几分钟总结。

  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感觉论坛的功能非常好,分子结构很紧促、很有能量,有国家宏观决策层面的李善同教授,有国家政策制定层面的张勇主任,有国家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李迅副院长,有国家人口与劳动、城市与发展方面的专家,发言的专家6位,六大方面、六大视野,引起一个永恒主题,城市发展的问题、现状和对策。第二,感受就是针对这个感觉,城市发展的问题、现状和对策,我有几点感受。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提高质量、降低发展速度的一个新常态。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城市主要适应新常态的必然决策。城市问题很多,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挥之不去的,它已经深深埋藏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城市扩张或者超载扩张,土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水环境污染、生态脆弱、食品安全等城市病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城市不健康,也就是城市病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人民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刚才所长、单菁菁教授还有各位专家都不同层面谈到这个问题。发展以人为本,如果人不健康、人不舒服,健康的“本”就没有了。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纵观城市每个子系统的现状,污染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个领域和环节。引发了国内食品安全和城市安全,危及了城市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就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托什么,我们在干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动物的生存,离人的生存标准已经很远了。

  就城市病的现状我谈十句话。根据这本书和以上六位专家的发言加上我个人体会谈两个问题。第一,城市问题和现状。2015年因国内食品安全导致死伤人数及受影响人数达到上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0亿。这个数字背后是什么?什么原因花的50亿?花完了病是不是治好了?隐形的远远不只是这50亿?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众多,既包括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化肥使用、抗生素滥用等因素,也包括人文精神、契约精神的缺失,发展理念的偏失或者错位,监管手段不到位等原因,这些原因都是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土壤的污染危及到我们舌尖上的安全。我们赖以为系的生命都可能受到威胁。土壤是地球最活跃的生命,是地球的基因板块与基因库,尤其是耕地土壤的污染直关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安全。目前污染物进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长期在土壤中积累,形成了一触即发的化学定时炸弹。目前,全国至少有1300万至1600万亩的耕地受到了污染。约80%的农药直接进入到环境,直接威胁了每天食用的蔬菜。

  空气污染居民的呼吸之痛。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粗放型的问题,单位能耗高于世界水平,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能6.5吨标准油是美国3.9倍,英国8.2倍,日本的6.5倍,高能耗带来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虽然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338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中只有73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占21.6%。而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有265个,占地级市以上城市的78.4%。

  水体污染,饮水安全触目惊心。2015年对全国31省市202个地级行政区5118个监测点开展了水质监测,水质较差和极差的占61.3%,水体污染直接影响饮水和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饮食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使用来看存在三大特征:使用总量大,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占世界的35%,相当于美国和印度总和,存在明显的化肥过度使用情况。二是亩平均使用量过高。我国农作物亩平均使用化肥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三是化肥利用率低。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35.2%,低于欧美国家15到30个百分点。这也导致了化肥渗入土壤后不能全部被农作物吸收而流失、挥发等现象直接污染土壤、水。

  抗生素滥用和地沟油,契约精神的缺失。目前畜牧业、水产业的养殖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据卫生部门调查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除出口3万吨外其余都在国内使用。人均消费量达到138g左右,美国人均使用量仅13g,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抗生素是通过肉食性食品进入人体。现在呼吸空气、喝水,吃蔬菜有问题,如果动物吃了抗生素你吃的肉也有抗生素是间接在吃。抗生素滥用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和缺陷,直接影响到居民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三分之一残疾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地沟油使人致癌。对于地沟油的监管乏力,在高额利润的促使下把人格底限都抛弃了。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为200万到300万吨。

  城市病治疗的方向。刚才潘家华所长、单菁菁教授已经在主体报告讲了,刚才六位专家不同视野都谈到了治理问题。这里梳理一下。一是推进政策融合。国家及地市层面应该出台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保障安全的相关政策,制定交通政策、住房政策、环境政策、教育政策、农业政策乃至一系列政策时需要进一步突出城市健康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政策融合层面还有国际层面,要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健康规则制定的能力,健康议程的设置能力,健康舆论的宣传能力,健康统筹的协调能力。

  二是推进规划制定,也就是实施保障。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引导城市健康和安全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健康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政策保障、行动计划等,加快出台健康城市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形成科学的实施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全国的城市健康的建设。

  三是推进载体建设,也是平台保障。构建健康中国的微观基础,包括健康特色小镇、生态园区、人文小镇等健康细胞工程的建设,搭建健康城市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城市系统的健康发展。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张勇主任他们展示了蓝图和实施步骤。

  四是推进智慧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智慧化、信息化手段,推动形成智能高效的健康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病的治理透明度和公共参与性。

  五是崇敬契约精神,也就是人文关怀。城市病与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有关,与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关联性外,还有我国的违法成本低、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因素有关系,食品安全、城市安全以及城市病的根治需要道德和文化层面的支撑,尊重契约规则,尊重契约精神的建设和发展,使契约精神成为保证各个方面利益的重要治理手段,契约精神讲究责任与担当,这种责任与担当不仅是恪己自律,更是对人类的关怀。

  按照程序,主持人应该总结发言,和各位专家相比,尤其是蓝皮书的质量相比,我刚才的发言微不足道,也可能有很多问题,请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给予把关和更正。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和媒体朋友百忙中亲临我们蓝皮书发布和论坛。

  最后,我代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节日愉快、扎西得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