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专家视点

以皮书为载体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若干思考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郑春荣在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上的讲话
来源: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  作者:郑春荣   发布时间:2015-09-09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高兴有机会在大会做一个交流。我今天上午听了很多专家指导性的报告,包括下午谢社长的报告,很受启发。我想从一个皮书课题组的角度谈一下,我们在参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将来可以怎么样继续做?

  首先,一般来讲国际话语权有三个构成要素:一是国家的硬实力;二是有一个中国话语体系。中国的话语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话讲就是要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三是传播渠道和方式。拿皮书做例子,刚才谢社长说了,皮书要有公信力,你必须有展示、传播皮书的渠道和方式。我们认为中国参与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渐进过程,即所谓的“润物细无声”,这是一个在包容中求创新的过程。

  皮书和智库的建设是紧密相关的,智库一般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产品,皮书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智库建设和皮书研创是同步发展的。2012年,我们开始编写第一本蓝皮书,事实上,我们也是那时候正式把我们——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定位为高校智库的。现在我们也有一系列的智库产品,我们有一个月两期的德国刊物,还有一些学术性的刊物——《德国研究》季刊、《德国时事评论》和年度发展报告。

  在我们的思考里面,这些智库产品之间,形成了一个系列。它们虽是不同的类别,文章的写法也各有不同,但是这些出版物之间有相互的关系,可以相互的助推。出版社是推广我们皮书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我们研究单位的课题组自身也做了一些研究,比如我们研究一些德国专家的观点,我们也接受各种媒体的访谈和采访,另外,我们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把德国发展的一些观点提出来沟通。

  关于智库的评价标准,说法很多。一种说法是认为智库有五大影响力。一个是政策影响力,要有一个支撑;二是学术影响力,要有学术水准;三是媒体影响力,你在媒体里面有多少程度去发声;四是社会影响力,即大众话语;五是国际影响力,包括对国际的一些学术圈,甚至是对国外的决策机构,或者智库的影响。我觉得皮书,包括皮书衍生的产品和开展的活动,都可以通过这“五大影响力”标准去评价。

  皮书特别强调原创性,同时非常注重连续性。连续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因为我们提出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很前沿,有创新。但是你只说了一遍,别人可能听不进去。好话不怕说千百遍,围绕这个概念进行讨论,那么就可以形成一个主流的话语。

  在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初步工作。我们的《德国发展报告》从2012年开始起步,逐步为德国的媒体和学者关注。第一年出版的时候,德国外交部有一个杂志,专门报道了《德国发展报告》的出版发行,之后每年都有所关注。后来德国《明镜周刊》也引用了皮书的一些观点。我们前段时间开了一个德国皮书的发布会,也有一些对德国皮书观点的阐释。

  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海外媒体更好地传播我们皮书的观点。

  我们另外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借力打力。我们在进行智库建设的时候也聘用外国专家。我们同济大学的智库研究中心,有一个德国研究智库,一个可持续新型城镇化智库,其他的智库放在一个总的网络里面,我们称之为“两库一网”计划。在这个发展计划里面,我们聘请了国外专家,这个国外专家作为长期的专职人员在我们德国研究中心工作。此外我们还有两位专职的德国研究人员,其中一位是退休外交官。我们的队伍还是要不断的扩大。我们每年有很多海外学者来进行访学;我们的德国研究中心还和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智库有一些联系,例如德国的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它在全球范围资助了20多家德国和欧洲研究智库。它的想法是,我资助这些国家在这里从事德国和欧洲研究,然后我派我的人员和你一起研究来影响你。我们也和这20多家研究中心有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宣介我们皮书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另外就是在国际会议这个平台上开发布会,我所说的国际会议包括和德国内政、外交、中德关系有关的学术性综合会议。我们前不久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开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也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我们在建构国际话语体系方面还存在障碍。必须承认,我们参与建构国际话语体系的意识和参与性还不强,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自我自话。另外一个是语言的障碍。我们现在还没有出外文版(《德国发展报告》)。然而,通过这次的会议,我们了解到,有很多皮书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倒逼。话语的翻译也是一个问题。有时候跟德国人交流时会讲一些绕口令的话,这些话不是很好翻译。中国人的脑袋是圆的,德国人的脑袋是方的,中德合作才成“方圆”。今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我们除了《德国发展报告》,还编了一本书——《德国创新的源泉与基础》。这本书准备出中德双语版,主要针对德国读者。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和研究中国创新的其他皮书编写组合作,以比较的视角出版一本书,可能更有意义。

  在全球顶尖的论坛和学术会议上,如何发出我们皮书编写组的声音?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我们要有一种参与建构国际话语体系的使命感,要从这样一个视角和高度去进行我们的皮书研创。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更好的横向和纵向的集成。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可以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数据库和传播网络来往外推。我们要善于设置国家议题,尤其是在进行国际问题研究的时候,要避免陷入到西方的话语体系。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议题,要有学术的自觉和自信。还要利用各种平台。我们讲智库建设,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将来我们的智库可能要到国外设立分院。在没有设分院之前,你在国外还有其他可以搭载的载体,比如我们同济大学在国外有很多校友会,还有其他的一些驻外机构。我们通过这些平台宣传我们的皮书,包括宣传我们皮书专家和他们的观点。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谢谢大家!

  (根据本人讲话录音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