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专家视点

潘家华:城市因大雨引发内涝深层原因是城市规划不到位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8-16
2012年8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环所所长、《城市蓝皮书》主编潘家华就近期中国不少地方暴雨肆虐,一些主要城市备受内涝困扰这一现象,分析在城市建设中哪些方面值得反思等问题。以下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8月9日第5版刊发的题为《超大城市至少要抗“50年一遇”(对话)——专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的全文。
针对国内一些城市因大雨引发的积水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城市蓝皮书》主编潘家华。以下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8月9日第5版刊发的题为《超大城市至少要抗“50年一遇”(对话)——专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的全文。
不能陷入光反思不解决的怪圈
记者:近期,中国不少地方暴雨肆虐,一些主要城市备受内涝困扰。事实上,过去几年中,一些地方因大雨引发的积水问题已经引发舆论关注。这些预警为何没能避免城市反复陷入窘境?城市建设中,哪些方面值得反思?
潘家华:深层次上讲,还是城市规划不到位,随意性太大。作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的城市,地上地下必须有统一规划,但中国的现实是今天建、明天毁的随意建设较多,特别是地下空间的建设和规划,由于地下不是形象工程的亮点,所以在工程质量上更难以保障,一遇到自然灾害,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出现灾害后把更多的原因归咎于自然力不可抗拒,把灾害本身所产生的真正原因忽略了。此外,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缺少问责制。桥垮了,房倒了,在设计、施工上并没有相应地追责,结果就陷入了反思但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怪圈。因此,城市建设也需要有公众监督、有法律问责程序。
城市规划设计缺少连续性
记者:中国一些城市建设和规划为何预见性不足?
潘家华:一任领导一个思路,缺少政策和执行上的连续性,也让城市规划有太大的随意性。不同城市之间应该有错位的功能发展,比如华盛顿就是政治中心,纽约就是金融中心。一个城市这个产业要发展,那个产业也要发展,大而全的路子在建设上造成了重复。
另外,在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多采取的是摊大饼的形式,今天做个大型住宅区,但是交通、学校、医院又跟不上。住宅区有了,周边再建个工业区,再做个综合场馆,就一块儿一块儿地摊。本意是好的,但缺少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城市发展缺少逻辑,城市弊病积重难返。
大城市的路子让资源过分地垄断集中。比如北京,全国最好的高校、医院全部扎堆儿,必然造成拥堵,又由于政治资源的优势,总部经济也聚首京城。资源能不能分散一些?
由于优质资源过分集中和垄断,导致一些城市负荷超载,加之规划跟不上,问题接连爆发也就不可避免。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错位定位,使资源更加均衡,规划才能更科学合理。
规划的核心是科学合理
记者:城市抗灾能力如何提高?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什么?
潘家华:科学合理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要与自然相和谐,相协调。比如,北京算相对干旱地区,但内陆型气候特征比较明显,降雨量集中,年季波动较大,有些年干旱,有些年暴雨成灾,这些是认识自然中需要明白的。
认识自然后,要利用自然。利用地形地貌、风向和地下水系,提高排水能力。社会经济发展要和生存环境相适应,给水、排水系统和绿地应达到相应比例。要有一定的保险系数。对于超大城市,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必须要有50年一遇的应对能力。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超大城市至少要抗“50年一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