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7版《城市蓝皮书》】中国青年网:城市蓝皮书:建议区域间产业转移应提高环境门槛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11-17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7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杜鑫慧)“在进行区域间产业转移(如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或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如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向河北的产业转移)时,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必须注意提高产业进入的环境门槛。”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总报告指出,必须警惕产业转移只是改变污染型产业的区域分布,而污染外移又会经由PM2.5的远程传输能力造成对更大区域的污染叠加,加重区域性雾霾天气的产生。

  会议现场。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杜鑫慧 摄

  《报告》课题组调研发现,随着政府重拳治霾和地方防治措施的升级,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和达标城市增加,雾霾天气出现频次和覆盖范围减少。201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同比增加11个,平均优良天数所占比例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1%,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但与此同时,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人口密集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依然较重,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相比上年不降反升,各地区雾霾成因各异、复合型特征突出,全国范围内重污染天气频发、空气重污染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鉴于此,这次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以“大国治霾之城市责任”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加强环境治理和加快发展转型的战略要求,分专题深入讨论了当前雾霾治理所面临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报告指出,由于PM2.5具有颗粒小、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漂浮距离远等特点,在进行区域间产业转移或区域内部产业转移时,必须尤其注意,不让污染外移导致加重区域性雾霾天气的发生。

  针对这个问题,《报告》建议,应继续深化区域联防联控的治理机制。也就是在现有区域协同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深化联防联控的治理机制,推动区域层面的协同治理、城乡之间的统筹治理和不同季节的错峰治理。

  比如,一要深化区域协同治理,进一步完善统筹规划、联合会商、预警预报、联合执法等机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大气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管理机构,建立实体型、紧密型行政合作,为协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政支持。同时,针对区域内各城市在经济水平和大气污染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情况,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城市间生态补偿机制,打消经济落后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顾虑,使之既能够积极参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又不因此剥夺落后地区谋求发展的权利。

  二要加强城乡之间的统筹治理,根据城镇和乡村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控车、控煤、控尘、控工业污染以及农村散煤燃烧和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通过城乡统筹治理,更好地控制和减少区域污染源。

  三要强化一年四季的错峰治理。即在冬季采取超常规措施应对雾霾重污染天气,努力实现削峰降值;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其他季节,以冬季标准狠抓大气治理,冬病夏治,四季长治,推动大气质量总体改善。

  另外,报告还提出了不少其他建议,包括建立污染性企业退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努力提高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抑制机动车污染的过快增长;积极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逐步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区域协同治霾的长效机制;加大环境污染监测和监察力度,切实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共同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国务院参事徐锭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肖金成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