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7版《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北京晨报:按照美国标准 中国需要4万个城市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11-20

  核心提示: 在城市结构方面,中国涌现出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且人口和主要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出现房价高企、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入托难等“大城市病”,大城市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人口,而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城市是不是太少了?10月13日,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7)》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入快车道,我国城市数量达654个。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数量过少,中小城市发展滞后。

  例如3亿多人口的美国城市数量超过1万个,1亿多人口的日本城市数量有787个,如果参照日本的设市标准,中国城市数量应该为7000多个,如果按照美国的设市标准,中国的城市数量大约4万个。

  中国城市数量少,并不是说中国达到城市人口数量的城镇不多。

  根据上述报告,中国人口超过10万人的特大镇有238个、超过5万人的中型镇有885个,很多特大镇具备了城市的体量和特征。

  但是,特大镇转型为小城市困难重重。原因是特大镇在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和机构设置、权限、法律主体资格和财政等资源配置与行政能力上存在诸多制约,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遭遇严重的发展“天花板”;另一方面,特大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在市和县舍不得放手。如何培养中小城市,是摆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县域经济带动性不强,是造成城乡二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县城没有做大,经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主体产业特色不鲜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另一方面,乡镇特色不明显,差异化不足,对农村的服务和带动能力差。

  与中国中小城市少对应的是,特大城市发展快。

  在城市结构方面,中国涌现出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且人口和主要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出现房价高企、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入托难等“大城市病”,大城市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人口,而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占比不到18%,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占比18%以上,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以镇区常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规模等为基准,加快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城和特大镇综合功能提升。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生中小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广东、江苏、山东、陕西、吉林等多个省份已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

  《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按照美国标准 中国需要4万个城市

  其中,浙江开展50个左右小城市培育试点,山东省计划培育形成20个左右新生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培育需要破解诸多的体制机制障碍,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需进行务实机制创新,才能激发或者挖掘特大镇的发展潜力。

  各地发展阶段不同,对城镇发展的重点也不同。比如,湖北和湖南重点建设城市圈,云南和贵州等重点发展城市,山西重点发展一批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大县城,逐步减少5万人以下的县城,开展“大县城”试点,建设形成数量合理的强县大县,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