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15)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5-10-08

以色列 1)

 

  2015年9月24日,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4年对于以色列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在政治、安全、社会、外交等领域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受制于各种国际国内因素,2014年以色列的总体形势并不平静:新一轮巴以和谈的破裂,“护刃行动”使得加沙地带烽火重燃,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重创国民心理安全防线,联合政府垮台与政坛腐败案使得以色列政局再临考验;中东地缘政治变化对以色列带来巨大压力,巴勒斯坦寻求国际化的脚步不断加大,“伊斯兰国”的威胁一波未平,伊朗核问题又再掀波澜。尽管如此,饱经风雨沧桑的以色列再次以其特有的自信与稳健经受住了诸多考验:总体而言,2014年以色列政局大致平稳,民主国家的根基未有动摇;经济形势稳中有升,创新活力仍然旺盛,劳工与妇女问题有所进步;以色列国民的幸福指数与自豪感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政治、外交与安全困局互相交织,新一届以色列政府面临的执政挑战依然严峻。

  2014年以色列经济稳中有升,结构相对平衡

  2014年以色列总体经济形势较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也呈上升趋势。根据以色列中央数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8万亿谢克尔,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OECD成员国1.8%的平均增长速度,也略高于美国2.2%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以色列银行2015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4100美元,同比增长0.7%。以色列第三季度的GDP年增长率受“护刃行动”的直接影响由第二季度的2%直线下降为0.6%,但“护刃行动”对以色列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远低于各方预期,以色列银行估算“护刃行动”仅仅拉低了以色列GDP的0.3%。该行动结束后,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开始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以色列第四季度GDP年增长率已突增至7.2%。与此同时,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以色列货物出口同比上涨22.9%(该统计口径并未包含钻石、船舶、飞机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分项数据显示,制造业产品出口(除钻石、船舶、飞机以外)同比上升24.9%,其中电子元器件、医药等高科技产品的增幅尤其明显。

  2014年以色列地缘政治环境呈复杂化趋势,不确定因素增多

  中东剧变(西方国家称为“阿拉伯之春”)以来,持续的政治动荡使中东陷入乱局,以色列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逐步呈现复杂化趋势,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首先,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

  与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升级,对以色列安全环境构成严重挑战。为了对发射于戈兰高地的炮击做出反应,更为了阻止阿萨德政权向真主党运输导弹和防空武器,2014年以色列不断对叙利亚进行有限的空中军事打击,这使得以色列与叙利亚政府、戈兰高地边境的叙反叛武装时有交火。2014年埃以关系虽有所回温,但不断恶化的西奈半岛局势对以色列构成压力与挑战。许多土著贝都因人、激进国外武装人员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军事成员都在西奈半岛集结,并将埃及和以色列视为恐怖主义活动的目标。

  其次,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非政府军事组织与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骤升。

  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为伊斯兰政治运动的兴起和“杰哈德”恐怖主义组织的威胁提供了区域“真空”,叙利亚、黎巴嫩、埃及西奈半岛、伊拉克和利比亚境内的安全“飞地”成为吸引恐怖主义组织、走私武器、犯罪团伙的温床,以色列面临的非政府层面的军事组织与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骤升。埃及剧变后,“耶路撒冷支持者组织”在乱局中成立,经过数年发展,现已成为西奈半岛恐怖袭击案件的祸首,自杀袭击、破坏油气管道、伏击并暗杀边境士兵成为其惯用伎俩。该组织还与“耶路撒冷周边圣战者舒拉委员会”和新成立的“伊斯兰国加沙分支”等萨拉菲派杰哈德组织相配合,在加沙地带不断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并在“护刃行动”中多次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此外,“伊斯兰国”恐怖主义行径的日益猖獗,更对以色列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该组织的控制区已经成为针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恐怖主义训练基地。过去一年来以色列国内外针对犹太人的袭击案件不少都与“伊斯兰国”的影响有关。根据法国消息,2014年5月,比利时犹太博物馆枪击案嫌犯曾在叙利亚待过一年,并与“激进伊斯兰主义者”有联系。2015年1月,法国巴黎犹太商店袭击案和2月哥本哈根犹太会堂枪击案的嫌疑人据称都是从“捷报频传”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中获得激励。

  再次,国际孤立主义和抵制以色列运动频繁发生。近年来以色列发现自身愈发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和抵制浪潮中,2014年由于加沙冲突的发生,西方对以色列的不满情绪高涨。媒体、互联网以及国际法庭等“软实力工具”成为以色列将要面对的新战场。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否认合法性运动”、“国际形象”问题、“国际法律战”、经济抵制、学术抵制。

  以色列政坛腐败丑闻频频发生,反腐败形势十分严峻

  2014年是以色列政坛腐败丑闻的“重灾年”。以色列警方透露,根据反腐专案组的调查,至少30名高级官员涉嫌贪污、受贿、欺诈、洗钱以及伪造文件等罪名而被拘禁或讯问。其中最具轰动效应的则是前总理奥尔默特(Ehud Olmert)和多名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成员腐败案。

  2014年5月,特拉维夫地区法院宣布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因受贿罪被判入狱6年,并处罚金100万谢克尔。奥尔默特也因此成为以色列历史上首位因腐败获刑的前总理,“奥尔默特案”由于马拉松式的审理及其所导致的巨大社会影响而成为以色列历史上贪腐案的代名词,其所引发的“奥尔默特效应”(The Olmert Effect)也为以色列司法体系改革敲响了警钟。2014年12月,以色列警方宣布,经过一年大范围的腐败调查,确定了30名官员涉嫌贪污,其中包括内政部副部长、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秘书长费纳·基尔申鲍姆(Faina Kirshenbaum)、前旅游部长、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议员斯塔斯·米谢日尼科夫(Stas Misezhnikov)、还有该党的总参谋大卫·格朵夫斯基(David Godovsky)以及一些公共机构的官员。从而爆发了“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腐败案”。

  随着反腐行动的深入展开,以色列内阁部长、宗教领袖、地方官员宛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接连坍塌,震荡着以色列政坛及社会。虽然根据“透明国际组织”发布的《2013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2013)排名中,以色列在全球175个国家中位居第36位,排名仍属靠前,但当前以色列的反腐败形势仍十分严峻。

  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公司数量增加、融资扩张,高科技城市大放异彩。2014年,高科技行业公司不仅取得数量上的扩张,在融资规模上也创下历史新高,2013年以色列共有高科技产业公司659家,2014年达到688家,融资额由2013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4亿美元,增长了46%。在2014年第四季度,184家高科技产业公司融资高达11亿美金,是1999年以来最大的季度融资额。融资额的提高反映出市场对于高科技产业的信心和大型交易的增多,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充规模,实现良性发展。

  以特拉维夫为例,以色列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国际前列。特拉维夫在2014年全球排名前20的创业生态系统中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硅谷。舒适的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高科技的支撑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环境。以特拉维夫新型数字平台为例,该平台旨在利用大数据和免费无线网络在特拉维夫的覆盖优势,为市民和游客有针对性地根据年龄层次以及所在具体地理位置推送服务和帮助,如年轻人可接收酒吧、派对等娱乐信息,家长可接收家庭活动等信息,不仅极具创意而且贴近、便利民众生活,该平台作为个性化推荐引擎,体现出市民的积极参与、互动,更让特拉维夫赢得“智慧之城”的美誉。

  2014年以色列安全形势跌入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2014年以色列安全形势总体上比较严峻。由人质绑架事件引发了新一轮巴以冲突,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开展“护刃行动”;此外,叙利亚与以色列边界的军事摩擦时有发生,欧盟国家(议会)“连锁”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这些都使以色列安全的外在压力不断加大。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以色列安全形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以恐怖袭击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不断上升;中东剧变以来以色列境内外伊斯兰极端势力日益活跃;因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以色列遭受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巴以政治互信跌至冰点,爆发大规模冲突的风险在加大。

  更为令人关注的是,进入2014年下半年,针对犹太人的恐怖活动十分活跃。据估计,仅仅在7、8两个月,针对以色列犹太人的攻击就超过150次。10、11月,耶路撒冷地区暴力事件大幅增加,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愈演愈烈,耶路撒冷连续发生巴勒斯坦人驾车袭击轻轨车站以及持刀袭击犹太人事件,“几乎进入到近十年来最糟糕的阶段”。随着暴力的不断升级,进而发生了举世震惊的“11·18耶路撒冷犹太会堂袭击事件”。这些恐怖活动尤其以耶路撒冷为目标,而被统称为“耶路撒冷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对于巴以新一轮的暴力冲突,西方有媒体称之为“静悄悄的因提法达”(Silent Intifada),由于此次系列暴力事件大都发生在耶路撒冷又被称为“耶路撒冷因提法达”(Jerusalem Intifada)。此次系列暴力事件有以下特点:首先,多数恐怖袭击活动发生在耶路撒冷,圣城成为暴乱与冲突的中心;其次,轻轨车站及附近路人成为此次系列恐怖活动的重要攻击对象;第三,恐怖袭击的对象扩大到宗教人士以及宗教场所。

  以色列因拒绝巴勒斯坦建国而带来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进入2014年以来,巴勒斯坦建国问题获得较大的突破,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0月30日,瑞典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瑞典政府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此举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差不多与此同时以及稍后不久,欧盟多个主要国家的议会分别通过重要决议,要求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这个承认巴勒斯坦的浪潮首先从英国(10月13日)开始,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决议要求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西班牙议会(11月18日)紧随其后,进入12月取得更大突破,法国国民公会(12月2日)、爱尔兰议会(12月10日)等也做出了类似决议。

  虽然除了瑞典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属于政府官方行为以外,其他国家议会通过的决议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会迫使有关国家的政府改变其现行外交政策,但普遍认为,英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议会分别通过此类决议,是为了向以色列施压以重启巴以和平进程,最终实施两国方案。这种政治态度充分表明,以色列因为拒绝巴勒斯坦建国而带来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传统上对以色列的指责多数来自亚非拉等不发达国家,如今作为发达地区代表的西欧国家也加入进来,无形中给以色列的主要支持者——美国也是巨大的政治压力。

  《犹太国家法案》的出台加剧以色列紧张的族群关系

  2014年11月23日,以色列内阁通过具有争议的《犹太国家法案》,该法案提出将由法律保障以色列的“犹太国家”属性。该法案被视为把对少数族群权利的歧视加以法律化,导致以色列境内各族群之间的关系骤然趋于紧张。

  尽管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强调该法案的出台并不意味以色列的犹太国家属性高于其民主国家属性,而是两者是同等重要的,但依然在以色列引起轩然大波。阿拉伯权力机构、中间和左翼政党及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均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该法案是犹太属性凌驾于民主属性的一种体现;以色列总检察长魏因施泰因、财政部长拉皮德等称法案将损害以色列的民主国家特征以及阿拉伯裔公民的权利,将使以色列的非犹太公民沦为“二等公民”;有些人士指出议会如果通过该项法案,那么将意味着以色列境内170万阿拉伯人遭受歧视的现状制度化;而巴勒斯坦方面也发表抗议声明,谴责以色列意图用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概念磨灭巴勒斯坦的历史。该法案的通过势必进一步加剧以色列境内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分歧,族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2014年美以在国际与地区问题的分歧不断加大

  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任期以来,美以两国传统上一直维系的“特殊关系”不断遭受挑战,两国在国际与地区重要问题上出现分歧,这种分歧在近期表现得愈发明显。2014年,美以双方的主要矛盾集中于“伊朗核问题”和“巴以问题”,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的分歧是造就美以关系紧张的主要导火索,除此之外,在信息安全方面两国之间也表现得缺乏互信,还有领导人因素、对华军售等也在加深美以之间的嫌隙。

  美以关系之所以在近期不断“遇冷”,其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美以双方受威胁的程度不同,其本质的原因则在于双方战略利益的考量存在差异,当然还存在着一些偶发因素所导致的不满情绪。美国和以色列表现出在战略安全利益上的明显差异——受威胁的程度不同。美国一再强调其“亚洲再平衡”战略,收缩在中东力量重返亚太地区,而以色列则需要根据美国的战略调整而适时改变自己的战略。然而,中东目前的局势并不乐观,伊朗核问题的分歧不断,巴以问题的持续升温,以及伊拉克叙利亚的乱局,都在不断干扰着准备抽身的美国。

  2014年中以合作的水平与层次达到空前高度

  近年来中以双边关系不断升温,两国合作的水平与层次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2014年4月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成功访华,在中国掀起一股“以色列热”。在经贸关系方面,中以两国双边贸易额与合作领域增长势头迅猛。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以双边贸易额已达108.3亿美元,比1992年建交时增长了200多倍,其中,中方出口76.5亿美元,进口3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4%和8.9%。中国是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其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2014年,两国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孔子学院在以色列最高学府希伯来大学成功开办。在科技创新领域,两国的合作不断提升。2015年1月29日,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以色列外长利伯曼作为联合委员会主席出席会议,并共同签署《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特别是2013年5月中以两国政府达成修建“红海铁路”的协议以及2015年3月31日以色列加入亚投行,这两大标志性事件是以色列主动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对接的重大举措,以色列也将发挥着中国新丝绸之路枢纽的角色,进而有助于逐步实现两条丝绸之路在中东地区交汇的长远目标。

  在中国新一届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框架下,结合中以合作的基本现状,挖掘两国交流的历史资源,本报告对今后中以关系的发展有如下建议:

  第一,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提升双边经贸关系。“一带一路”战略在宏观上为中以两国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还有利于双方在微观上选择灵活多变的合作方式并拓宽合作领域。红海—地中海铁路的修建已将以色列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中,这项双赢的伟大工程将增强中以两国的经贸联系,提升两国的合作空间。

  第二,进一步落实高层互访的成果,细化科技文化领域的框架性协议。中以在现代农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有深厚的合作基础,这与两国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因此,两国合理制定科技合作章程、深化合作内容、拓宽合作渠道一方面有利于早日取得合作成果,尽快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从而提升两国科技合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积累经验,为中以科技的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础。

  第三,加强学术研究,设立中以学术文化交流基金,进一步做好信息发布、高端交流、学术交流、培养智库的工作。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发挥人文交往在中以交流中的作用。中以两国在相互认知方面存在偏差或偏见,西方媒体有意无意的曲解误读还有可能使之加深,这无疑是中以交流的障碍。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双方对彼此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加双方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并以互派留学生等方式深化友谊;合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彼此的了解;凭借语言翻译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大众普及,构筑中以双边交流的民间基础。

  第四,挖掘历史资源,进一步加强不同时期出现在中国的犹太社团研究。开封、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在历史上是犹太人的重要聚居地,有必要梳理中国不同城市的犹太历史文物及相关遗存,做好保护与宣传工作,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续写中犹友谊的新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