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14~2015)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5-10-09

欧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14~2015)》发布会于9月11日在京举行。

  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领域的重大进展和变化

  2014年5月22~25日,欧盟28个成员国举行欧洲议会成立以来的第8次选举。选举结果与媒体和分析人士的预测基本吻合:主流政党表现不佳,而非主流政党则获得较多的席位。由于欧盟的政党政治日臻完善,政策的连贯性强,因此,新一届欧洲议会及欧洲最高权力机构的新领导人不会使欧盟的内政外交发生重大变化,也不会对中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欧盟经济复苏乏力。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欧洲中央银行曾在2014年两次实施负利率政策,然而这一政策收效甚微。欧洲债务危机的“后遗症”之一就是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除失业问题以外,近几年欧洲社会中的民族矛盾同样日益突出。

  2014年,欧洲一体化进程继续稳步推进。2014年元旦,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成为继爱沙尼亚之后的第18个欧元区成员国。2015年元旦,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的第19个成员国。这意味着,波罗的海三国全部加入了欧元“大家庭”。此外,欧盟扩大的进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虽然2014年的中欧峰会被推迟,但中欧关系依然稳步推进。德国总理默克尔、意大利总理伦齐和西班牙首相拉霍伊等十多位欧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中国。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2014年中欧关系的另一重大进展是启动中欧投资协定,截至2015年3月共举行了五轮谈判。

  乌克兰危机影响深远,大国关系受到冲击

  乌克兰危机已从国内危机演化为冷战结束后欧洲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俄罗斯与欧美之间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博弈仍在继续。这场危机不仅对俄罗斯(当然,首当其冲的是乌克兰),而且对欧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对欧洲的安全秩序和安全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乌克兰危机对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强化同邻国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对冲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俄罗斯的主要目标是阻止其近邻国家融入欧盟,这对欧盟外交尤其是东部伙伴关系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未来势必面临深刻的调整。

  其次,乌克兰危机使乌克兰成为欧洲地缘政治的焦点,地缘政治重回欧洲大陆,乌克兰成为欧洲、美国和俄罗斯博弈的舞台。与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相比,欧洲的地缘政治环境显著恶化。乌克兰危机由国内政治危机演化为威胁欧洲安全的国际危机。它动摇了冷战后形成的欧洲安全结构,它进一步凸显了俄罗斯与西方在战略上的不可调和性。

  最后,乌克兰危机后,欧美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强化了欧洲对美国的战略依赖。而欧盟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也因乌克兰危机而倒退,政治互信严重丧失。欧俄经济关系和能源关系也受到重大影响。

  乌克兰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检验欧盟及欧洲大国外交能力的试金石,欧洲如何与俄罗斯共处成为欧盟对外政策的重大挑战。

  欧洲结构改革初见成效,欧洲经济在分化中前进

  2014年的欧洲经济在分化中前行。其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非欧元区的增长高于欧元区的增长。相对于欧元区整体低迷的状况,欧盟的非欧元区成员国则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以英国、波兰和匈牙利为代表。

  二是欧元区接受救助的重债国家的增长率高于没有接受救助的欧元区重债国家。2014年是欧洲结构改革初见成效的一年。在“三驾马车”的鞭策下,接受救助的4个重债国家——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结构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并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没有接受救助的两个欧元区重债国家——意大利和法国,因为没有外部的“三驾马车”的压力,所以进行的是自我软约束的改革。改革进展缓慢,经济表现也不佳,这两个国家拖了欧洲经济增长的后腿。

  三是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受到了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的拖累。欧盟市场是德国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欧盟市场占到德国出口的60%。欧盟市场的整体低迷,不仅拖累了德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德国企业的投资信心带来了冲击。换句话说,德国虽然在欧债危机中处于强势地位,但也未能独善其身。

  针对欧元区有陷入通缩的危险,欧央行开始计划实施欧版量化宽松政策,以期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促进私人投资,并摆脱欧元区可能出现的滞胀局面。

  中欧关系健康发展,成果丰硕

  2014年是中国外交的欧洲年,中国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四度出访欧洲,掀起了中国对欧外交的新高潮。

  中国领导人致力于从政治上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对中欧关系有一个全新的定位。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有了明确的战略定位,还需要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方领导人都很重视规划中欧发展蓝图,这充分体现在中欧官方发表的一系列双边联合声明、行动纲领及长期规划中。

  中国领导人致力于从经济上开辟创新合作深海域。若干经贸协定的签署确保中欧合作再创新高。201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591亿美元,2014年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15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欧盟对华投资存量950亿美元,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上升到490亿美元,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能量正在释放出来。

  中国领导人致力于从文化上探寻打开心扉的解码器。文化解码器有助于解开彼此的隔阂、增信释疑。2014年中国领导人访欧,一大亮点就是重视对欧洲的外宣工作。中国对欧外宣工作勇于创新,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连续在到访国知名媒体撰文,宣传介绍中国,向欧洲社会传递中国外交新理念。二是通过欧洲一些重要论坛宣讲中国的对欧政策,充分表达中国与欧洲交流的诚意。三是着力打造中欧高端文化交流平台,构建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国政府希望中欧加强交流互鉴,做增进理解信任的“孵化器”;促进文明共荣,做发展全球治理的“推进器”。

  透视2014年中欧关系发展的轨迹,用亮点很多、特点鲜明、互动性强、成果丰硕这样的短语来概括并不过分,中国对欧盟掀起的一波波外交热潮,把中欧关系“换挡提速”,引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欧盟就业前景堪忧,需创造岗位和增加市场活力

  对于欧盟来说,实现2020战略就业目标的前景堪忧,这取决于未来5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情况,以及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改革进展,欧盟需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增强成员国劳动力市场的活力。

  在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欧盟强调新增岗位应与2020战略确定的经济发展方向相符。因此,“绿色经济”顺理成章地成为欧盟国家就业机会增长的重点领域。为落实2020战略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欧盟将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帮助各国经济“绿色化”,加之成员国层面上的巨额投资,这意味着欧洲可持续、低碳经济部门的就业岗位将大幅增加。据欧盟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成员国与环保有关的就业岗位总量有望达到2100万个。与创造新岗位同等重要的是要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机会的负面影响。对于欧盟来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率的根本出路。

  恢复劳动力市场活力是欧盟的另一重要改革目标。主要做法包括提高企业内部的灵活性,尽量减少裁员,在经济危机期间保证就业岗位;协调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确保制定工资标准时双方可以在“体面”与“可持续”之间寻求平衡;制定“岗位过渡工资”制度,减少工人因“转岗”“待岗”而承受的经济压力;缩小“不稳定就业”和“稳定就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预见性;强化“终生学习”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推出欧盟青年就业计划,给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社会对话;强化欧盟公共就业服务等。在恢复劳动力市场活力的概念下,欧盟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动用自己有限的资金促进青年就业和提高劳动力在欧盟范围内的流动性。

  欧盟力争在气候规制上占得先机

  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提出了三大节能减排目标,其中减排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目标是强制性的,能效目标具有指示性意义。为实现这一框架目标,欧盟创新了实现2030框架计划的治理机制,更加强调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市场化运作和全球推广性,力争在全球气候规制上占得更大的先机和主动权。

一、 大幅改革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渐完善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欧盟2030战略中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措施,首次提议建立稳定的碳配额储备体系,因为市场交易中过多的碳排放配额抑制了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欧盟认为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推动欧盟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从2021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第四阶段起,欧盟将创建一个碳配额市场稳定储备体系,实现自动有效调整碳配额的供需变化,减少市场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 建立单一的电力和天然气能源市场。加快单一能源市场的建立是实现欧盟2030年能源政策目标的关键。欧盟计划在2020~2030年逐渐取消对成熟能源技术的国家补贴政策,对具有开发潜力的非成熟低碳节能技术,政府将会提供补贴。

三、 建立欧盟层面上的2030治理机制。为了更好地监督成员国的减排进度,欧盟委员会提议2020年后简化和合并现行的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温室气体减排三大目标的国别独立报告制度,实行统一的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欧委会将提出针对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建议。这一“自下而上”的治理机制既赋予了成员国在节能减排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又使欧委会在实现总体目标上具有了更大的把控权和导向性。

四、 加大低碳研发创新投入。从成本角度看,与其将公共开支投入更新老化的能源系统、支付不断上涨的化石燃料价格,还不如将用于燃料的支出转向研发各种低碳创新设备。在2014~2020年,欧盟将逐年增加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上的研发投入,新的能源与创新项目投资为60亿欧元,用于提高能效,确保能源安全供应和低碳技术的商业化。

  “地平线2020”计划扬帆起航,欧盟面临诸多困难

  2014年是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扬帆起航的第一年。“地平线2020”计划作为支撑“欧盟2020战略”科研创新的主要政策工具,利用欧盟成员国的科研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欧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欧委会出台了“地平线2020”工作计划(2014~2015),从政策层面具体规定了两年的工作目标、研发重点、创新手段、时间要求、资金预算以及监管评估,还规定了科研创新行动(RIA)、协调和支持行动(CSA)等主要行动类型,为欧洲绘制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打下一个坚实的政策基础。欧盟推出的一系列具体创新行动计划,诸如石墨烯旗舰项目和“蓝色能源”行动计划,紧扣主题、力度很大、措施到位,有助于整合欧盟成员国的科技创新资源和能力。当然,“地平线2020”计划以及“欧盟2030气候与能源框架计划”要落到实处并取得显著成就尚需时日,欧盟还要克服很多困难,包括照顾到成员国之间不同的利益,但欧洲科技创新已步入快车道,再大的阻力也不能放缓其前行的速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