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互联网医疗蓝皮书: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2016)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6-11-03

  

互联网医疗.webp

 

  2016年11月1日,由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首部互联网医疗蓝皮书《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5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得到了极大发展,规模不断增长,模式不断创新,在医疗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不同于以往互联网医疗专注于解决医患双方信息对称的模式,政府、传统公立医院、医药厂商以及保险公司,开始与互联网医疗进行深度对接,加上原有互联网医疗领域企业在产品形式创新和服务模式方面取得的许多突破,使得原本相对保守医疗领域开始全面与开放的互联网深度结合,并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对患者乃至普通大众的影响在2015年进一步加大。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医疗的本质还是医疗。并没有改变医疗服务和药品的基本功能和属性。由于公立医院在当前医疗卫生事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互联网医疗将专注于对原有医疗流程的改善以及基于医患沟通场景的延伸类服务。医疗产业链相关主体机构的“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巨头对医疗领域的大力参与,也会推动互联网医疗向纵深发展。

  蓝皮书认为,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互联网医疗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产业重构,结合实际国情和法律体系,互联网医疗将以一种温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充实和完善现有医疗服务体系。

  互联网医疗市场话题火爆,但大众使用率仍然不高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114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已经达157.3亿元,增长率为37.98%,其中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42.7亿元,增长率为44.7%。高增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传统医疗服务无法有效满足广大患者乃至医生的需求及存在需求对接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互联网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014年,互联网医疗进入启动期。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关注度加大,巨头企业借势纷纷进入市场,以腾讯入股挂号网、丁香园为代表的投融资事件成为全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焦点。同时,互联网医疗呈现出问诊、挂号、自诊自查、疾病管理等多个垂直细分领域共同发展的形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52亿人,占网民的22.1%,相比于其他网络应用,互联网医疗的使用习惯仍有待培养。其中,诊前环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最高——在线医疗保健信息查询、在线预约挂号和在线咨询问诊应用总使用率为25.3%;医药电商使用率占网民的4.6%;而在慢病管理、预约体检、健康保健等O2O医疗健康领域,使用率都低于1%。

  数据显示,2015年移动医疗用户规模约为1.38亿人,相较于前一年的0.72亿人增加了近一倍。虽然移动医疗市场备受关注,但表示使用过移动医疗产品的手机网民用户仅占网民总人数的两成。仍有近八成的用户从未使用过移动医疗相关产品,从这方面看,相较于移动购物、移动社交而言,移动医疗还有相当巨大的市场可拓展。

  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发展呈现七大趋势

  (1)互联网+中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互联网中医药仍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中医的创业虽然比较活跃,但大多数创业公司仍处于初创阶段。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相比几大已经晋级亿元级的行业巨头,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也是比较弱小的。随着发展中医药成为国家战略,以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在社会上推动了一波中医热潮,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中医的未来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将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2)准确定位用户,在满足用户健康刚需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产品。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医疗健康支出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类慢病、重疾发病率攀升及年轻化趋势,针对特定人群的移动医疗健康细分市场会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发展。

  针对需求人群的个体差异,融合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将会衍生出多维度、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和新的发展机会。健康医疗呈现垂直多元化,这也相应增加了产业的参与机会。同时,健康医疗将向更加注重患者参与的方向发展,并逐渐脱离传统医疗环境。这让用户不管身在何处——家里、办公室、健身房或是车里,医疗与健康管理都能触手可及。

  (3)商业保险企业入场,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生态链。

  2015年国家发布了三大关于个人税收优惠健康险的相关政策,美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的商业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方探索“雇主+药企+商业保险”的新支付方式。

  (4)市场将掀起并购潮以期与资本市场深度对接。

  面对目前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的现象,移动医疗健康行业可能会掀起一轮横向整合、并购风潮。资本巨头的进入将从另一个层面极大地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完成对行业更深层次的渗透。

  (5)线上线下融合将进一步深入。

  具备线下医疗资源整合能力的健康医疗类应用将在未来更具优势,可以预言,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O2O医疗模式应用将在市场上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健康的发展将由临床治疗向预防保健转变,由仅在医院就诊向全方位健康管理过渡。利用“互联网医疗”让有限的资源惠及更多民众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片新“蓝海”。而医疗基础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智能硬件、大数据等技术的充分应用,将有效实现对个人健康的全面监护。移动医疗健康行业将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加强与一线医院、社区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优化医疗医院资源配置。

  (6)医药电商将迎爆发式发展。

  随着处方药电子商务销售和监管模式的创新以及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处方药网售权限有望开放,医药等企业也将更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医药电商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医药分离,通过互联网有效降低药品销售对医院渠道的依赖性,从而打造完整的购药电商平台生态,医药电商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7)数据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

  医疗健康的核心在于数据,企业对于数据的重视度将会极大提升,随着在线问诊平台、互联网医院、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大平台逐步搭建完成,企业将积累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医疗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进而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将对这类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政策壁垒阻碍互联网医疗发展

  (一)处方药未解禁

  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政策壁垒。医保放开和处方药网售解禁尤为重要。医疗机构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机构,在国内药品终端销售收入中,超过80%的药物为处方药,因为新农合、医保等医疗保障体系与网上药店不能对接,医保卡在网上药店购买药物时不能使用,也限制了零售药店(包括网上药店)的销售增长。

  (二)缺乏医保的支撑

  目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缺乏行业标准、无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机制以及认定行为责任的机制,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终限制。当务之急是研究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医疗信息甄别监管机制、互联网医疗适用范围和诊疗规范,以保证互联网医疗进入医保后,保险公司与医保部门有能力进行费用管控。此外,如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机构能够合理对接,建立医疗领域里的O2O模式,便可以在确保医疗质量的情况下,发挥互联网医疗节约成本、方便快捷的优势。

  思维模式落后是当前移动互联网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缺乏对移动互联网大趋势的认识,部分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医院领导不愿意主动接受变革。此外,能否开放移动医保实时结算,直接影响支付时使用移动服务平台的医保患者数量。

  (三)远程医疗的制约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落地仍在探索,打通支付环节或成为突破口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呈现较高的增长,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控费问题仍是商业健康险最大的痛点。互联网医疗掌握并持有待进一步整合的健康大数据,将为健康险及时掌握患者健康情况及需求,从而从设计相应险种、降低赔付率等提供服务,数据或许是互联网医疗一个重要的盈利点。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目前仍然处于探索期,许多创业公司均在摸索清晰的商业及盈利模式。目前,患者尚未建立起良好的付费意识,且医疗支出意愿与医保赔付是否打通息息相关。互联网医疗支付方能否与医保打通,及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否与商业保险打通,实现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将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

  互联网医疗项目A轮融资道路将愈发艰难

  (一)资本方进一步回归理性

  2015年经过“资本寒冬论”、春雨被倒掉风波、院长质疑盈利模式、伪需求现原形等事件,2016年资本方挑选项目将从怕“错过”心态回归怕“错投”思维。

  (二)旧模式互联网化吸引更多资本关注

  旧模式技术服务/专业服务公司拥有资源优势,在2015年的创业热潮中吸收养分寻求升级迭代,并吸引风投资本的参与,以开始新一轮的竞争。

  (三)A轮融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2015年天使轮获投项目增量巨大,项目数是2014年的4倍。同一领域有太多相似项目获得天使投资,这必然令2016年的A轮融资道路变得十分艰难。

  (四)部分领域收购行为将开始活跃

  部分细分领域进入下轮融资难度加大,从而使估值撇去泡沫,精明的收购方开始寻找性价比高的收购对象。传统势力并非不打算创新,而是在等待风险更低的投入时点。

  (五)新三板挂牌企业增加

  继2015年出现新三板挂牌项目之后,2016年将有更多项目效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