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7)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6-12-26

国际形势 .webp

  

  12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5~201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基本延续了上一年态势,热点地区的冲突与对抗更加激烈,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大国博弈、教派冲突、恐怖主义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大国关系格局未变,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多强”座次正在演变分化;中美关系冲突与合作并进,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美俄关系则再度走低,对抗态势明显。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危”与“机”共存,朝鲜半岛局势面临重要节点,东海形势风险犹在,南海争端或进入缓和通道,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大有可为。

 

  南海争端有望在2017年进入缓和通道

  持续数年的南海争端本年度的最大插曲是菲律宾就南海争议海域向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对中国单方面提起诉讼,在2016年7月12日所谓最终裁决公布之前,国际舆论给予中国政府极大的压力,但在结果公布之后,菲律宾、东盟声索国、东盟国家和美国等各方的态度反而趋于缓和克制。如果说仲裁结果公布之前,各方的态度和立场体现了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规则之争,那么之后的立场则显露出各方在南海问题上避免局势失控的政策红线。10月18日,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明确表示坚持通过双边对话解决南海问题,反对他国插手,争取实现南海问题“软着陆”。作为挑战中国南海政策的急先锋,菲律宾自2011年以来的诸多军事挑衅严重恶化了南海局势,以牺牲中菲两国政治关系和经济合作为代价选择了向美国靠拢。那么在5年之后,菲律宾政府的政策转向虽然并不等于南海争端就此能够平息,但至少说明在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权衡面前,只有通过合作与对话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共赢的结果。以此为契机,南海争端有望在2017年进入沟通与对话的缓和通道。

  中美俄三大国关系未有改观

  2016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相互支持方面有了新进展,三个联合声明的签署充分反映了当前中俄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双方立场的高度一致。中美矛盾聚焦东南海岛礁纠纷和“萨德”系统进入韩国,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的总体氛围,但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还在继续。中美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热点降温,同时让舆论氛围有利于释疑解惑。美俄在反导、网络等问题上相互指责,互相炫耀武力,对立态势未改。究其原因,一是北约东扩损害了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二是乌克兰危机和西方对俄制裁,三是美国在俄周边部署反导系统。总之,2016年,中俄关系迈上新台阶,中美在东亚的对立危害两国关系大局,美俄地缘政治矛盾突出,三大国关系未有改观,进入“新常态”。预计美国新政府上台前期的外交政策会使中美关系的矛盾更多聚焦于经贸领域;而美俄关系在氛围上有所改观,但在欧洲和中东的战略竞争态势不易逆转。

  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将逐渐步入深水区

  2016年对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而言是一个递进的分水岭。自2003年开始就争论不休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和多边模式之争渐渐开始偃旗息鼓,两种模式在不同领域分别适用的观点已经逐渐被接受;网络主权的概念也被写入了联合国官方文件,不再成为网络治理的矛盾焦点;国家行为体在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多方共同参与的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在技术和公共政策层面,矛盾的焦点将转向政府行为体与非政府行为体就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维护人权之间的争论;在网络安全层面,中美之间的网络安全博弈对于全球规则的制定将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在数字经济层面,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深化合作、将原则落到实处,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首要任务。可以断言,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进程将逐渐步入深水区,国家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将更加复杂多变,治理进程的推进难度也会更大。中国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国际治理进程,应针对上述分层化的趋势加以区别和灵活应对。

  中国境外安全风险激增,亟须进一步加强境外安全保障机制与能力建设

  随着中国公民和机构不断“走出去”,其海外利益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面临的境外安全风险激增。中国境外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社会治安、恐怖主义、政局动荡类政治风险。中国政府通过加强部门间协调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积极商签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加强海外投资风险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合作和国际维和等实际行动,切实加强了境外安全风险保障力度,有效维护了中国不断扩展的海外利益。新形势下,中国海外利益维护工作亟须进一步加强境外安全保障机制与能力建设。为此,黄皮书提出了六项对策建议:一、建立国家层面的海外利益保护专门机构;二、推动领事保护和境外安全保障专门法的立法工作;三、推动企业加强安保投入并促进中国海外安保产业的发展;四、加强与当地治安体系的执法安全合作;五、强化对境外安全风险的评估和情报收集工作;六、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合规运营和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须在在南海保持一定程度的威慑

  从短期来看,尽管仲裁案掀起的南海热已经降温,但围绕南海海域主权、海洋权利及海洋民族主义的辩论和争端仍将是主导本区域的议题。如不少分析所描述,在仲裁案结束后,大国博弈、区域紧张局势和区域冲突的风险将成为南海的“新常态”。但目前由于国际法律法规相对比较模糊且缺乏强制执行性,南海各国在全方位冲突防止方面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尽快与南海沿岸国家和域外利益相关国家加强冲突防御规范的建立。比如,规范相关官员的发言,避免进一步刺激沿岸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被外媒抓住口实造成对中方战略意图的误判。此外,还包括加强对南海防卫一线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对南海渔民作业的规范等。

  从长期来看,打破仲裁案的困境需要从全局来看待南海问题。南海问题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分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重要性随着中国对外战略的重点而变化。仲裁庭的裁决将全球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的后续应对上,这给了世界一个看待中国崛起的着眼点,也给了中国一个向外界诠释自己南海战略意图的机会。尽管在长期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后,有人认为中国需要适度地强硬,以维持自身在南海的国家利益和威慑力。但这种强硬是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的,而不是在南海寻求排他性的霸权。一些强硬的表现也不是中国对外战略的目的,而是在短期内管控南海局势,防止周边国家挑衅,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因此,在南海保持一定程度的威慑并不会对周边安全和稳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中国采取强硬手段的目的并不是与东盟声索国甚至美国发生冲突,而是向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展示自身防御的基本权利、能力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