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2016)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03-17

会展 .webp

 

  2017年3月4日,上海会展研究院(SMI)主编的《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球会展业基本走势:曲折道路上的坚守与希望

  报告显示,2015年,虽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但放眼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在曲折道路上仍存坚守和希望。欧洲在全球会展业格局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新兴经济体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报告首次推出了会展指数(SMI)综合评价,结合国内外会展研究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和数据,从展馆、展会和展商会展业服务生产力三要素入手,对中外会展业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显示,全球会展业发展呈现“梯度化”分布,中国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新增展能迅速成长,然而在展会项目和展商实力方面,与其他会展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真正成为“会展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的会展业。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主要经济体仍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会展业仍然面临着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与内部挑战增强的双重压力。

  不过,世界贸易组织2015年出版的世界贸易报告显示:2015年伊始,世界贸易处于三年疲软扩张期,将保持温和增长。伴随着经济活动的持续加强,世界贸易以及与贸易紧密联系的会展业也将迎来新的增长希望。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负面作用仍然没有完全消退,但会展业界的信心显然并没有丧失。无论是走势相对稳健的欧洲会展业,还是在2015年后半年遭遇小幅震荡的美洲和亚太会展业,都在2016年上半年呈现出进一步回暖的趋势。

  “欧洲主导,新兴经济体势头强劲”的世界会展业格局。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的风险逐渐下降,金融状况开始好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回暖。同时,作为近现代会展业的发源地,欧洲交通便利、场馆众多、优质展会云集,拥有高水平的组展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群体,积累了丰富的会展资源、品牌声誉和运营经验。这一地区不仅拥有超级会展强国德国,还汇聚了诸多实力雄厚的会展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总体而言,无论是场馆密度、顶级场馆的展能面积,还是馆均展能,欧洲都保持着优势地位。凭借其国际贸易的传统优势以及工业革命以来商贸秩序、渠道关系、体制机制、会展基础设施等因素的长期积累,欧洲在当今世界会展业大格局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支配地位。

  亚洲会展市场在经济调整中蕴含新的希望。IMF认为,2015年全球经济活动的回升预计将更为缓慢,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复苏速度缓慢。但是整个亚太会展市场对自身发展和未来前景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中国,虽然处于增长减缓和再平衡调整时期,然而由于投资、消费与外贸并行,使得中国会展业在经济下行的整体趋势下逆势上扬。在全球展览业市场格局中,亚洲地区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全球会展业阶梯站位,呈梯度化分布。上海会展研究院立足展馆、展会与组展企业即会展服务生产力三要素指标,创立了会展指数(SMI)评价体系,构建了会展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尝试对全球会展国力进行了评价,进而得出结论——当前世界会展业发展呈现“梯度化”分布格局。

  在“梯度化”分布格局中,位列第一的是世界会展超级强国——德国。德国在会展场馆、展会项目和组展商实力三大系列指标上全面领跑世界,独占鳌头。其会展业依然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中心和风向标。中国在会展指数评价中超越其它传统会展强国,在综合得分上排名全球第二,成为中流砥柱。位于第三台阶的是老牌劲旅意大利、法国、美国和西班牙。欧洲的俄罗斯、英国和瑞士位于第四台阶。泰国的会展业在过去一年中表现可圈可点,位于第五台阶。

  世界贸易第一大国语境下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2015年中国的进出口总体情况再次放缓,进入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外贸结构调整期。但是,同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继续保持在世界前列,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就业,推动了上、中、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015年,随着许多助推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中国会展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全球化。在国家政策层面,各类文件从服务贸易、会展业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展览业改革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纲领保障,进一步坚定了信心,明确了中国会展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各地政府层面,跟进出台的会展业扶持、鼓励和规范相关办法和意见,涉及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补贴与贴息贷款等具体内容,为各地会展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具体指导政策显著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破冰交融,提高了会展服务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015年我国展能仍有大幅度扩张,目前已形成三大会展城市群、三条会展城市带和两个会展城市特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批建设规模大、设计规格高、建设理念新的展览场馆,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室内展能增长最突出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展馆建设存在的过剩现象和充分利用问题开始凸显。

  2015年,传统的会议业经历了一个洗牌、磨合、重生、认识、再定位的过程。政府主导项目减员瘦身,进一步按照节约、简朴的原则安排会务。同时新会风还促使会议行业与相关行业联动。经过洗礼后的会议业将向健康节俭、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会展业发展走向与启示。在世界经济复苏疲软的态势下,国际会展业总体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高增长的发展趋势,发展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这主要出于会展业必须满足它所担负的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需求。欧美会展业市场份额日趋饱和。全球会展市场的中心正在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欧美国际展览巨头凭借其在全球会展业中的主导地位,正在不断地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加速实现全球性扩张。

  中国要从会展大国走向会展强国,需要建设健康和谐的会展业生态圈。2015年,中国展览场馆面积继续扩大、展能进一步扩张、超级展馆不断涌现。但是在房地产投资趋缓的形势下,未来部分城市依靠房地产带动展览馆建设的投资模式将难以为继。此外,展会市场竞争的加剧,将加速中心化极化趋势。在组展商成长方面,中国需要本土超级展商或者说航母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组展商实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做强。

  2015年,是会展业和新技术融合最为迅猛的一年。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进程使得会展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的导入造成了展会活动的效度、精度、广度和深度进入了以“精准”为特征的优化进程。

  2016全球会展国力排行榜发布,中国排名第二

  蓝皮书公开了2016全球会展国力排名。在18个入选的会展国家中,世界会展超级强国德国稳居第一,全面领跑;中国后来居上,排名全球第二。

  报告立足于世界最具影响力展会、全球最具感召力展商和国际最具竞争力场馆三方面指标,创立了会展指数(SMI)综合评价,提出了当前全球会展国力的四梯度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全球会展国力的具体分析。

  德国位处第一梯队第一台阶,长久以来一直是世界会展发展的中心和风向标,在会展指数综合得分一项中领先第二位的中国约35分,其展馆发展指数、展会发展指数和组展商发展指数三方面得分均位列第一,全面领跑。

  中国位列第二台阶,综合评价得分为64.72分,排名全球第二,是世界会展新兴大国。中国国内巨量商机促进了会展业的兴旺,同时国际间产业信息不对称促使众多发达国家的组展商纷纷瞄准并期待进入中国市场。内需和外需的共时段增长无疑是一波波引力潮,推动了中国会展的跨越式发展。

  老牌会展强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法国和俄罗斯的会展指数综合评价分别为33.96分、27.36分、23.86分、16.44分及11.93分,分列第三到七位,属于第三台阶,彼此间纵向比较差别不大。以上国家能在数百年会展业发展长河中屹立不倒,一方面是因为产业历史悠久,已有机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得益于各强国均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发展经验。

  在第四梯队中占据上游的英国、瑞士和泰国会展指数综合评价分别为8.26分、4.91分和4.1分,排名为第八到第十位。以上国家排名虽然相对靠后,然而存在优势单项。值得注意的是,亚洲新星——泰国在会展二级指数中组展商发展指数得分11.2分,排名第六,是组展商发展指数前十强中除中国外唯一的亚洲国家;而展馆发展指数得分6.3分,排名第十,是亚洲国家展馆发展中成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捷克、比利时、新加坡、韩国、波兰、荷兰、日本和瑞典位于第四梯队下游,会展国力发展指数在1.15-1.65分区间,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竞争力平平。亚洲国家中,新加坡会展指数综合得分为1.31分,排名第十三位。韩国会展指数综合得分为1.24分,排名第十四位。以上两个国家的发展优势均在于展馆建设,都拥有超过10万平米室内展览面积的展馆。相对于新加坡和韩国,另一个亚洲国家日本在会展国力指数得分项有所下降,排名降至第十七位。

  2016全球会展国力排行榜发布,中国排名第二

  蓝皮书公开了2016全球会展国力排名。在18个入选的会展国家中,世界会展超级强国德国稳居第一,全面领跑;中国后来居上,排名全球第二。

  报告立足于世界最具影响力展会、全球最具感召力展商和国际最具竞争力场馆三方面指标,创立了会展指数(SMI)综合评价,提出了当前全球会展国力的四梯度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全球会展国力的具体分析。

  德国位处第一梯队第一台阶,长久以来一直是世界会展发展的中心和风向标,在会展指数综合得分一项中领先第二位的中国约35分,其展馆发展指数、展会发展指数和组展商发展指数三方面得分均位列第一,全面领跑。

  中国位列第二台阶,综合评价得分为64.72分,排名全球第二,是世界会展新兴大国。中国国内巨量商机促进了会展业的兴旺,同时国际间产业信息不对称促使众多发达国家的组展商纷纷瞄准并期待进入中国市场。内需和外需的共时段增长无疑是一波波引力潮,推动了中国会展的跨越式发展。

  老牌会展强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法国和俄罗斯的会展指数综合评价分别为33.96分、27.36分、23.86分、16.44分及11.93分,分列第三到七位,属于第三台阶,彼此间纵向比较差别不大。以上国家能在数百年会展业发展长河中屹立不倒,一方面是因为产业历史悠久,已有机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得益于各强国均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发展经验。

  在第四梯队中占据上游的英国、瑞士和泰国会展指数综合评价分别为8.26分、4.91分和4.1分,排名为第八到第十位。以上国家排名虽然相对靠后,然而存在优势单项。值得注意的是,亚洲新星——泰国在会展二级指数中组展商发展指数得分11.2分,排名第六,是组展商发展指数前十强中除中国外唯一的亚洲国家;而展馆发展指数得分6.3分,排名第十,是亚洲国家展馆发展中成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捷克、比利时、新加坡、韩国、波兰、荷兰、日本和瑞典位于第四梯队下游,会展国力发展指数在1.15-1.65分区间,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竞争力平平。亚洲国家中,新加坡会展指数综合得分为1.31分,排名第十三位。韩国会展指数综合得分为1.24分,排名第十四位。以上两个国家的发展优势均在于展馆建设,都拥有超过10万平米室内展览面积的展馆。相对于新加坡和韩国,另一个亚洲国家日本在会展国力指数得分项有所下降,排名降至第十七位。

  中国会展城市实力排行榜

  蓝皮书首次公开发布中国会展城市实力排名,划分了目前我国会展城市的三大实力阵营。上海、广州、重庆和北京这四个会展增长极构成我国会展一线城市;包括武汉、青岛、天津、东莞、杭州、成都等在内的29个城市构成我国二线会展城市,且多点开花;三线城市包含临沂、义乌、昆明等146个会展城市,数量骤增但总体实力仍然较低,期待未来有更大的提升。

  报告主要依据《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5》等数据来源,首先对我国城市展馆展能相关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我国城市的展馆发展指数和排名。这些城市按照指数和排名依次可划分为三个集团。在第一集团中,上海以100分高居榜首,广州64.29分排名第二。这两大会展城市在展馆数量、室内展览面积等方面都明显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第二集团由昆明领头,重庆、北京、深圳、武汉分列三至七名,指数依次递减。第三集团的八个城市分别是南京、沈阳、东莞、杭州、临沂、天津、义乌、成都,展馆发展指数在10-20分之间,彼此差距不大,竞争非常激烈。

  我国城市展会发展指数和排名显示,上海、广州、北京分列我国展会发展指数前三强,三者组成第一集团。上海和广州展会发展情况良好,但北京与二者的差距开始拉大。深圳、成都、武汉、郑州、济南和天津这6个城市依次位列第二集团,属于二线会展城市中展会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但是离第一集团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青岛、南京、重庆、沈阳、西安、东莞、哈尔滨这7个城市展会发展指数得分在15分以下,有待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三个会展城市群,分别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南京、宁波、苏州等13个城市为代表的长三角会展城市群;以广州为核心,以深圳、东莞等5个城市为代表的珠三角会展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以天津、太原、石家庄等15个城市为代表的环渤海会展城市群;三条会展城市带,分别是以重庆、成都、昆明等9个城市为代表的西部会展城市带;以沈阳、大连、长春等5个城市为代表的东北会展城市带;以长沙、郑州、武汉、洛阳为代表的中部会展城市带;以及两个会展城市特区,分别是以福州、厦门为代表的海西会展城市特区,和以海口、三亚为代表的海南国际旅游会展城市特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会展城市群不仅在经济规模上远远超过其它会展城市,而且在发展趋势上也代表了我国会展产业的方向,引领全国会展业繁荣发展。西部、东北和中部三条会展城市带发展迅速。海西和海南会展城市特区实力稍弱,然发展迅速,有待进一步成熟。

  国际最具竞争力会展场馆分布

  蓝皮书刷新了全球1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场馆排行榜。报告显示,顶级场馆馆均展能面积十强国家依次为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中国、美国、英国、泰国、瑞士。全球十大顶级场馆为德国汉诺威博览中心、中国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中心、意大利米兰展览中心、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琶洲馆、德国科隆展览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法国巴黎北维勒班特会展中心、美国麦考密克展览中心、西班牙瓦伦西亚展览中心。

  报告指出,按场馆展能强弱排序,世界会展大国场馆展能十强依次为美国、中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巴西、英国、加拿大;2006-2012年间室内展能面积增幅排名,依次是中国、土耳其、俄罗斯、墨西哥与荷兰并列第四、西班牙和英国并列第六、巴西和加拿大并列第八、美国第十。

  欧洲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市场竞争力超强。根据欧洲、北美、亚太、南美、中东和非洲这六大地区的会展场馆数量统计,全世界共有55个会展场馆的室内展览面积达到了10万平方米以上:欧洲、亚洲、北美洲和中东分别拥有36席、12席、6席和1席。亚洲地区后来居上,拥有超大场馆的数量已超过北美,跃居全球第二。非洲和南美暂时还没有超大场馆,室内展能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场馆分别为25家和70家,属于会展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

  就区域代表而言,欧洲以德国为代表,在全部36席中占11席;亚洲以中国为代表,在全部12席中占9席;北美洲6席,均位于美国。

  就超大场馆国别归属而言,德国、中国、意大利、美国和西班牙这五个国家所拥有的超大场馆展览面积之和占到总量的75%,地位举足轻重。其中,德国在全球55个超大场馆中独占11席,展览面积之和占到总量的26%;全球超大场馆前五强中,有三个位于德国。无论场馆数量还是展能规模,德国均属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欧洲会展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异表现,反映出欧洲会展实力强大、竞争优势显著的物质基础。

  报告围绕全球展馆50强,借助UFI(国际展览联盟)、AUMA(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委员会)等会展行业协会专门研究机构提供的基础数据,考察了世界范围内会展场馆的数量、分布、规模和竞争实力,为我国会展业在新形势下,面对“互联网+”浪潮,客观准确地进行场馆定位提供了依据。

  报告还对全球会展场馆发展走势做出了三个判断:一是世界会展基础设施总体温和增长;二是展馆市场热点正在由欧美向亚太转移;三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会展场馆的市场竞争力正在得到显著提升,各国会展场馆的展能实力对比正在出现重要变化。

  我国会展场馆呈现日新月异大格局

  报告根据公开资料对我国会展场馆现有室内展览面积进行了全面评估。数据显示,全国排名进入展能第一梯队的省市分别为山东(44个)、江苏(31个)、四川(25个)、广东(24个)、辽宁(19个)、浙江(19个)、河北(13个),上海(12个)。在馆均展能方面,5万平方米以上的有四个省市区,分别为上海、江西、重庆和贵州。其中,位于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拥有40万平方米的室内展厅和10万平方米的室外展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规模、最具水平、最具竞争力的会展综合体。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拥有室内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展能位居西部第一,是一座集展览、会议、餐饮、住宿、演艺、赛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场馆。

  根据会展场馆的分布区域,报告将我国会展场馆划分为八大会展区域,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三大会展城市群;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支点的东北,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南宁、兰州、银川、乌鲁木齐为支点的西部和以武汉、长沙、郑州、石家庄、太原为支点的中部三条会展城市带;以福州、厦门为代表的海峡西岸和以海口、三亚为代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两个会展城市特区。其中,长三角是室内展览面积最大的地区,以259万平方米室内展能排名全国第一,场馆数量71个;环渤海室内展览面积位列全国第二,拥有室内展能197.18万平方米,场馆数量66个;西部室内展览面积位列全国第三,室内展览面积181.65万平方米,场馆数量57个;珠三角室内展览面积位列全国第四,室内展能118.07万平方米,场馆数量27个,同时它又是全国单馆平均展能最强的会展城市群,高达4.37万平方米。此外,珠三角还拥有室内展览面积33.8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4.36万平方米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馆。

  从投资模式角度观察,我国127家会展场馆的投资主体依然延续“政府为主,民资为辅”的模式。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私人资本注入或投资会展场馆的现象,但是这一新模式所占比重依然很小。

  从运营管理模式观察,报告将我国会展场馆普遍采用的运营管理模式概括为两大类和三种形式。第一类是直接管理,即由投资方成立管理机构直接进行运营管理。我国现有大部分会展场馆采取这种运营模式。第二类是委托管理,即由投资方选择专业公司,实施委托管理。三种形式与上述管理模式相联系,一是由投资方自行组建管理机构,自主管理运营;二是由投资方选择并委托专业会展公司,在投资方监管下实施委托运营管理,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占主流,但已出现不少案例;三是由投资方组成中外合资或合作的专业公司,开展运营管理。

  全球组展商实力格局:欧洲仍居主导地位,亚洲快速崛起

  报告根据最新数据,以营业额为考量组展商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根据公司规模现状、组展数量和面积以及品牌知名度等指标,得出近年来全球组展商综合实力十强排名。全球组展商十强中,德国占5席,英国和法国各占2席,意大利1席,中国未有组展商入列。全球组展业格局基本稳定,欧洲整体实力强劲,亚洲潜力空间巨大。根据组展商营业额考量,2014年全球共有28家组展商营业额超过了1亿欧元,较2013年增加了1家。其中欧洲24家,占比85.7%。亚太3家,分属中国香港、日本和中国内地,占比10.7%。北美1家,来自美国,占比3.6%。拉美和非洲在十强中没有展商入围。

  根据组展商综合实力,全球顶级组展商多分布于德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其中德国作为会展业世界第一强国,在28家国际顶级组展商中独占8席,2014年营业总额达24.22亿欧元,占比31.24%。其中,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表现最为抢眼,位居世界第4。英国在28家组展商中独占7席,2014年营业总额达24.47亿欧元,占比31.56%,已经超过德国。其中励展集团功不可没,其2014年营业额为11.04亿欧元,是28家国际顶级组展商中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营业额突破十亿欧元的组展商。老牌会展强国法国,组展商营业额超过一亿欧元的有3家,2014年营业总额达13.84亿欧元,占比17.85%。其中,智奥展览集团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展览公司,2014年营业额为9.39亿欧元。

  相对于欧洲实力强劲的组展商,亚太、北美和非洲逊色甚远。据2010年-2011年UFI亚太、中东和非美净租用面积总计,巴西、中国、伊朗等地的市场增长率增幅最高,依次为208%、64%、34%。而北美组展商发展模式较为独特,以美国为主导,体现多元内需自给自足特点。

  中国是近年来的新兴会展大国,组展商实力逐步提升,成为全球格局中不容小觑的力量。报告根据全球组展商2013年主办的规模以上专业展会总面积、总数量、所服务行业的重要性三项指标,得出2013年度中国(大陆地区)专业展会组展商百强。综合来看,全国顶级组展商多分布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为26家和25家,位居伯仲,占比超过50%;广州11家,占比11%,位列第三。

  近年来,中国组展商发展经历了前期爆发式增长,逐步进入数量增速趋缓阶段。组展商的城市分布逐步趋向合理,品牌展会及复合型组展商逐渐涌现,组展商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展馆运营商逐渐由单一经营向复合经营转变。与此同时,我国会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世界商展百强分布出炉,中国名列第二

  报告根据数据汇总测算了2015年世界百强商展的实力分布。2015世界商展百强拥有者为德国、中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瑞士、俄罗斯、西班牙、英国等九国,总展出面积达1963.27万平方米,单展平均面积19.63万平方米。其中,德国稳居第一,入围展会50个,展出面积1040.13万平方米;中国入围展会20个,展出面积346.99万平方米,排名第二,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报告通过量化比较和数据分析,从区域分布、动态变化、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全球商展百强做出了具体评估。

  在展会区域分布方面,将以上九个国家按入围商展国别归属及展出面积进行排序可得:德国总体稳居第一,在全球商展百强展出总面积中占比52.98%,约为中国的3倍、其余八国总和的1.1倍。中国自2012年起跃居第二,2015年度展出面积占总面积的17.67%。意大利位列第三,入选展会10个,展出面积193.23万平方米,占比9.84%。其后依次为法国、美国、瑞士、俄罗斯、西班牙、英国。

  在动态变化方面,报告根据近五年来的数据对比,得出世界商展百强变化趋势如下:百强商展总面积由2011年的1810.52万平方米逐年递增至2015年1963.27万平方米,整体呈上升趋势;百强单展平均面积由2011年的18.11万平方米逐年递增至2015年19.63万平方米,逐年增长的单展平均面积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商展规模的扩张趋势以及展览业的繁荣发展。2011-2015年间,各展览大国仍坚守着各自的份额,总体变化不大。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展览业虽基础牢固,连年稳居第一,但从入围个数及面积占比来看,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中国入围世界商展百强的展览面积由2011年的199.70万平方米逐年递增至2015年的346.99万平方米,入围展览数量从2011年的14个逐年递增至2015年的20席,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均有浮动和变化。

  在发展趋势方面,世界商展发展依然遵从专业化、国际化与市场化走向。近年来得益于国内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与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我国会展产业发展迅速,展会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与此同时,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展览市场趋于饱和,一些国际品牌主办方开始拓展国际渠道,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中国在此产业变化浪潮中逐渐提升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度。在市场化趋势中,我国会展经济效益虽有提升,但展览经济总量以及经济拉动效应与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对有所不足,在会展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国商展的现状与未来

  报告指出,中国商展呈现出三大会展城市群龙头引领,西南会展城市带快速崛起的格局。三大会展城市群以上海、北京、广州为核心,以点带面,呈辐射状带动周边地区会展业发展。在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政府对展馆投资急剧升温,单体会展设施大型化趋势明显。就百强商展入围情况分析,2015年世界商展百强中国入围20席,其中上海贡献11席,展出面积较2014年173.95万平方米有显著突破,增至195.89万平方米,位居首位;北京占4席,总展览面积为66.6万平方米;广州占3席,香港占1席,重庆占1席,总展览面积分别为58万平方米、13.5万平方米和13万平方米。

  报告在分析我国商展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还对我国商展的发展做出展望。未来我国商展将呈现出办展主体多元化格局,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细分日趋明显,专业化展会成为主流;会展规模不断壮大,品牌化优势日趋明显;出国办展数量上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信息化助推会展业腾飞;政府持续关注扶持,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六大发展趋势。

  德国会展业何以称雄世界

  2014年,德国凭借“德国制造”、“优质展会、德国制造”等宣传口号,富于创意的宣传活动和海量数据共享,发挥会展业基础设施完备和会展主体强大的传统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展会沟通情境,有效帮助了展会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

  “德国制造”构成了“优质展会”的宣传对象。二者共同为德国参展公司提供了面向全世界展示形象和促进贸易的绝佳机会。而在德国举办的展会上,高质量的国际化产品,显然是激励潜在客户不远万里来德国参展的强大动因。考虑到不断深化的经济危机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参展公司显然更重视与客户的直接对话。展会成为企业间营销沟通的最重要工具。

  海量数据共享和富于创意的宣传活动有效推进了会展活动。AUMA(德国展览业协会)的展会数据库贮存着德国境内外5000个展会的相关资料,能够提供大约5000家组展商、会展服务提供商、相关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以及境外公司的相关展会数据。AUMA开发了手机APP“我的展会”。用户可以通过对举办地和举办区域、主题、日期、组展商和行业等关键词搜寻展会信息,丰富其在线数据库。AUMA在会展业数据库共享、多国语言宣传册制作、宣传片锐意求新等宣传推广措施上不断发力,以及德国海外优质展会的标识推广,支持德国组展商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优质展会、德国制造”的声誉,推动德国组展商经营的海外展会项目的成长壮大。

  作为传统的会展强国,德国拥有完备的会展基础设施和优秀的会展市场主体。德国拥有全球十大顶级场馆中的4家,世界排名第一,室内展览总面积137.61万平方米。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排位第一的汉诺威博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高达46.33万平方米。而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慕尼黑博览集团、汉诺威展览公司、科隆国际展览公司,则在全球组展商十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德国会展研究院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供社会各界自由选择。AUMA与众多培训服务提供者开展了密切合作,并面向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参展商提供相关的会展咨询服务。德国会展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将会展业的主题与经济学的研究项目相结合,另一个是扩大教育网络范围,使更多的大学开展会展业相关课程。柏林的德国展览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广泛的服务,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寻找有关展会、会议和活动的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