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广州蓝皮书: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7)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08-11

  2017年8月2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广州蓝皮书: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广州蓝皮书 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7)(978-7-5201-1031-0)b

  2016年广州市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预计2017年广州市农业总产值约458.5亿元

  2016年,广州市共有35个建制镇和19个有行政村的街道,1144个行政村,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12251个。常用耕地面积142.65万亩,鱼塘面积33.3万亩。全市行政村本地户籍人口274.5万,农业从业人员65.6万,农业相关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等)从业人员211万。

  2016年,广州实现农业总产值437.69亿元,同比增长0.2%。农业增加值260.30亿元,同比增长0.1%。种植业增加值约占农业增加值的64%,林业约占1%,畜牧业约占10%,渔业约占1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约占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55元,同比增长10%。2016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扶持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引导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米袋子”“菜篮子”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蓝皮书分析指出,预计2017年广州市农业总产值约458.5亿元,增长率为1.44%;农业增加值约273亿元,增长率为1.59%;农村经济总收入约为2557亿元,增长率为4.79%;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3264元,增长率为8.46%。

  2016年广州市农村脱贫任务全部达标

  蓝皮书指出,2016年,广州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美农村、强农业、富农民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促进农民奔康致富,有力推动农业丰收、农民富裕、农村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制度建设统领扶贫攻坚。制定实施了《关于打赢我市2016年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工作方案》,实行“市抓统筹、区负总责、镇(街)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2016年下半年,市扶贫办专门成立8个市内扶贫攻坚督导组,每周对各主体责任区(单位)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一次督导,每月出一份通报,形成用督导倒逼领导重视、倒逼工作推进的约束机制。到2016年底,全市纳入考核的11068户相对贫困户全部达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以上,脱贫率达到100%,其中3359户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5805元,430条相对贫困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平均达到67.74万元,脱贫率100%。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依托贫困地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打造了一批山区特色突出的水果专业村(其中31个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了正果、派潭3个千亩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和鳌头2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发展了一批以鳌头宝溪村花卉苗木和百万兰花生态有机综合农场为代表的特色花卉基地;推进8个山区镇和溪头村、西和村、光辉村、红山村等特色镇村建设,精心培育乡村旅游片区,以典型示范带动当地连片旅游发展。

  引导劳务输出脱贫。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目前已建立北部山区8个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季报制度,将该项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推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各类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据统计,2016年广州市北部山区镇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人数为11182人,转移就业9611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5.95%;自主创业农村劳动力68人,带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163人。

  探索资产收益扶贫。鼓励贫困地区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建设设施农业、养殖、乡村旅游、农副产品集散园区等项目,具备条件的可将资产折股量化收益部分统筹安排给贫困村和贫困户。目前,鳌头大石古工业园、吕田长滩水电站及公租房、吕田良口(太平工业园)扶贫厂房、温泉物流中心、正果新自来水厂等实体经济项目,每年可为8个山区镇163个村创造2042万元收益,平均每个村获益12万元。

  实施生态保护脱贫。重点加大北部山区8个镇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补偿面积达到120万亩,超过其林地总面积的60%。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目前最高补偿标准为80元/(亩•年)。创新区级扶贫帮困及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如白云区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保障基层运作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规定承担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保护任务的村,一律由区财政给予补贴至50万元以上(80万元为上限)。

  2016年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

  制定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根据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在认真总结梳理前三批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印发了《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穗办〔2016〕21号),计划三年内按照“成线、连片、组群”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思路,完成213条市级、267条区级美丽乡村创建,有规划行政村的区各形成2-3个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市所有889条编制规划村美丽乡村全覆盖。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在总结前三批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中财政投入机制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修订印发了新的《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市财政补助、区财政主导、分区包干”的办法进行资金筹集,明确市财政设立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每年2.55亿元,按平均500万元标准(其中基础性补助资金400万元/村,奖励性补助资金100万元/村),按“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区统筹使用”的办法进行管理。

  突出重点任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村庄。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从村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入手,抓好道路通达无阻化、路灯光亮化、供水普及化、生活排污无害化、通讯影视“光网”化等工程建设,新建改建村庄公共服务站、文化站、休闲小公园、景观绿道等,补齐农村建设的短板,极大地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围绕治理“脏乱差”,积极实施以“引水、治污、改厕”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建设无公害公厕、垃圾收集处理站、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对村内沟渠进行了截污清理,对道路沿线节点及小块空地实施绿化美化,较好地重现了山清水秀树绿花艳的美丽田园风光,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三是打造一批岭南特色乡村品牌。努力培育“一村一品”,初步展现出以南沙区大稳村、红岗村、冯马三村为代表的水乡沙田文化观光农业,番禺区新水坑村和坑头村为代表的近郊农村社区产业,花都区洛场村和塱头村、增城区瓜岭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白云区白山村、花都区红山村、从化区西和村为代表的乡土生态观光农业,以增城蒙花布村和莲塘村为代表的万家旅社观光农业旅游,从化区南平村、增城区西南村为代表的生态村庄等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发展潜力的村庄。

  带动建设乡风文明。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文明村镇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廉洁文化进美丽乡村”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育廉”的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廉洁型、学习型、服务型美丽乡村,努力构建传承传统文化和彰显岭南特色的乡村廉洁文化。花都区塱头村深入挖掘家规家训、乡规民约、官德箴言精华,利用祠堂、私塾等历史建筑,宣传尊师重教、耕读传家、孝德文化、国学文化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

  2016年广州市特色小镇培育初显成效

  特色小镇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201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特色小镇建设促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思路,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加快规划建设北部山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函〔2016〕119号),提出围绕“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总要求,用3年时间在广州北部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区率先创建30个具备相应产业、技术、资金、规划、人文基础等要素的市级特色小镇,把建设特色小镇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补齐北部山区发展的短板。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加快北部山区农民脱贫为核心,把北部山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积极做好特色小镇培育建设。

  小镇风貌逐渐形成。广州市将特色发展理念融入小镇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经过培育,形成了一批风格鲜明的特色小镇。如产业特色镇,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抓手,产业导向和特色鲜明,产业集群规模和经济总量可观,形成了“狮岭跨境贸易小镇”、“温泉财富小镇”、“新塘基金小镇”;如文化特色镇,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经打磨形成的文化品牌知名度较高,还通过资本力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了“花山镇华山小镇”、“西和万花风情小镇”、“增江1978文化创意小镇”;如生态特色镇,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掘乡村景观风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整合,形成了“梯面生态旅游小镇”、“吕田莲麻小镇”、“派潭高滩健康小镇”,“莲麻小镇”经过2016年的创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95万元,村集体收入5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0.9%和41.4%。

  产业支撑明显增强。特色小镇发展势头良好,在主攻产业中植入了“旅游+”、“金融+”、“文化+”等新理念、新技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孵化发展的新平台,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狮岭跨境贸易小镇致力打造“跨境电商+旅游”皮革皮具产业集聚区。吕田莲麻小镇吸引了10多家企业入驻,引入社会资金1亿元。增城派潭高滩健康小镇打造“生态旅游+健康服务”项目,投资约16亿元,新塘基金小镇打造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吸引进驻企业332家。

  2017年广州农村发展形势

  1. 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期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各项“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加之多年持续不断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改革与创新,广州农业农村正在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表明农业农村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一是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初显成效。2015年底,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44.6万亩,农业从业人员66.03万人,从业人员人均耕地2.19亩。流转土地63.6万亩,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3.9%。畜牧业规模经营迅猛发展,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均超过40%;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总动力超过20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二是建成了8个市级农业现代化园区。主要有从化万花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7万亩,覆盖11条行政村;番禺区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规划面积4.8万亩;广州花卉之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规划面积6000亩; 增城小楼人家农民集约创业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其中核心区域约5000亩;白云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园区用地总规模约1.1万亩,核心区面积约6000亩;增城区朱村街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3万亩,实际建成面积3500亩;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位于南沙区珠江街6—8涌,规划面积2.4万亩,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花都农业生态示范园,位于花都区的西北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覆盖15个行政村。这些现代化农业园区在实现土地集中、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实现了一定的金融资本的集中。

  三是“三农”政策进一步向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倾斜。近年来,国家、省、市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市涉农部门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广州农业集中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上述这些明显变化,表明广州农业农村正在从分散走向集聚,为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由“吃饱”向“吃好”、“吃健康”、“吃绿色”转变。广州现阶段农产品结构和质量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近年来,虽然广州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率大幅降低,农产品安全质量不断提高,但农产品大路货多,真正优质、绿色、名优产品不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破解现阶段农产品供过于求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把增加和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向满足“质”转变,由满足“一般产品”向“特色产品”、“绿色产品”转变,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

  3. 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初显端倪

  广州农业科技资源丰富,集聚了一定数量的研发型农业总部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华南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最高,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研发型农业总部已显现集聚端倪,同时是华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具有发展农业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广州种业有着优良的行业传统,种业企业集聚,市场竞争力较强,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美誉,占据着重要地位,建设了一批相对集中的科研、加工及仓储基地,建设国际种业中心总部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广州年种子加工包装能力在5000万千克以上,建有51个种业科技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4个;建有17个种质资源库(圃),占全省总数的32%,其中国家圃6个,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94家,种子、种苗年贸易额超过25亿元,占广东种业市场份额的83%,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6成以上,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以及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初步形成省内种业集聚中心和华南地区重要种子集散地。除具有种业总部经济发展优势外,广州优越的地理条件,发达的交通物流体系,以及逐渐完善的营商环境,为市场型总部经济、研发型总部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态势发展将持续深入推进

  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如何转换,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如何培育,是广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农村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必须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寻找解决途径和良策。从近年来广州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将呈现更多发展新亮点。一是农村电子商务将更为普及。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生鲜超市、餐饮连锁企业对接,提高农村电子商务整合农业产业链资源与要素的能力,通过强化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将有效解决从田间地头到超市的有效衔接。二是将深度推进农村文商旅融合。农村文商旅融合已在广州初显端倪,例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展示农业、民宿经济,未来将与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及发展壮大。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加快发展。随着广州农业农村集聚发展态势不断加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也将逐步建立健全。规模化、集约化、集聚化的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对完善、健全的服务体系予以支撑,包括农业良种、优质化肥、农药、饲料的供应,农业新技术推广与普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

  5. 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将全面跃升

  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是广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2016年,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规划建设北部山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后,花都、增城和从化等区积极行动和布局,发展态势良好,预计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将收获更多发展成果,特别是产业发展将逐步实现集聚发展态势。特色小镇既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又是产业发展的升级版,在有效植入“互联网+”、“旅游+”、“金融+”、“文化+”等新理念、新技术后,将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孵化发展的新平台。2016年,广州市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编制村庄规划的行政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2017年是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年,借助前几期推进的美丽乡村试点,广州农村面貌将发生明显变化与跃升,山清水秀树绿花艳的美丽田园风光不再是记忆中的乡愁,将成为广州新农村建设的亮丽风景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将有明显改善,一批有岭南特色乡村品牌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将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

  6. 提高土地利用率仍是农村改革创新的主线

  农村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基于广州人多地少的发展实际,如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提高农村土地使用和产出效率,仍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的主线。农业小生产与现代大生产,农村小市场与全球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而根源都与土地直接相关。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少,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难以落地,另一方面,农村旧村凋敝闲置的土地,以及低效村社小工业区等占用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由于缺乏合理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这些闲置及低效用地没用充分挖掘潜力,造成极大浪费。随着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因此,围绕农村土地使用效率的改革创新仍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州市农村土地级差地租高于一般地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存量越来越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加强农民家庭承包地、宅基地、设施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等使用效率,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土地资源“红利”,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重点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多种产业形态,根据广州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现状,广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重点为:

  (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根本,沿着产业链前向或后向一体化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升农业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增值成果。一是要借助广州集中了华南地区水平最高,数量最多的农业科技力量,加快农产品加工的转型升级,引导农产品加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产品加工与健康产业的深化融合,实现广州农产品加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二是借助广州市场庞大、商贸发达的优势,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深度和广度,实现产业链前向或后向一体化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融合共生、协作共进的抱团式发展格局;三是依托广州食品工业产业体系完整、基础实力较强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向前后延伸发展,配合龙头企业开展园区集中管理,强化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形成产业集群。

  (二)以休闲观光农业为载体,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需要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层次。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功能拓展,增加收入渠道。增强休闲农业的旅游、教育、科技、人文等功能,促进休闲观光农业与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信息科技、健康养老等产业互联互通,实现休闲观光农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一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要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相结合,以观光园区的建设契机促进农村交通、餐饮、住宿、商业、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观光园区的接待能力和吸引力。二是农村各地要依托本地特色,差异化发展不同的休闲观光农业,不搞重复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小镇;三是休闲观光农业必须与产业相结合,创新经营模式,着力打造各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休闲观光农业与产业相结合才能延伸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千年商都优势为支撑,打造农产品商贸枢纽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一直以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傲居全国闻名世界。广州农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州的商贸优势,依托广州健全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平台,积极打造农产品商贸枢纽。一是以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为契机,着力把农产品商贸与农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相结合,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二是重点推进冷链物流、农产品金融保险、农产品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先进生产要素培育和建设,以促进农产品商品向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广州农产品商贸的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的宣传、开发、建设工作,大力开拓周边地区乃至东亚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增强广州农产品商贸的影响力,完善广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四是要实现农产品商贸与农产品加工相融合,食品工业是广州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商贸与农产品加工的进一步融合,可以实现产业间的强强联合,互为促进。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促进农业新业态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已形成竞争优势和促进产业融合,催生了新技术领域和商业形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引擎作用,促进“互联网+农业”、农业物联网、航天育种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一是依托广州的科技、人才、资本等优势资源,提升企业创新环境,激发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二是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共性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以促进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应用;三是要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优化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提升互联互通质量,降低互联网费用水平,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性,促进农业新业态发展和推广。

  五大举措推进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符合中央要求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针对存在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先行先试,以建成保障有力、生态和谐和示范领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保障主要“菜篮子”农产品安全供给,巩固和提高鲜活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本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态农业,巩固和提升农业的生态屏障和休闲体验功能,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提升广州农业辐射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争当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 

  (一)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广州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设,鼓励建立科技联盟,发挥科研机构优势和企业主体作用,调动市内外力量参与广州市农业科技工作,最大抓手是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广州种业起步较早,种业科研基础扎实,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3.5万份以上,是广东省现存活体种质资源及标本规模较大、系统最为完整的地区,拥有省级以上种业相关研发机构、种质资源圃、大型种子种苗批发市场100多个,各类种业企业300多家。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种子种苗集散地,是全国花卉贸易中心和全国观赏鱼种苗产业中心。

  广州应该加快建设国际种业中心,提升增强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以科技创新推动广州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是建设北部试验与制种功能片区、中部研发与创新功能片区、南部总部与贸易功能片区三大片区,其中北部实验与制种功能片区是以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白云区等广州北部及东北部区域为主,打造以品种试验展示、良种扩繁、制种生产、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功能片区。中部是研发与创新功能片区,依托高新区和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打造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南部为总部经济与贸易发展功能片区,主要以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为核心、辐射番禺区的南部区域,充分发挥南沙自贸区的区位、贸易便利、改革优势、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资源,与香港形成互补互动,形成广东省对外开放的枢纽门户,打造5.5平方公里的种业小镇。

  (二)加快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动共享发展

  广州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但对照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要求和都市型现代农业需要,还需持续推进农村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环境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本文建议广州今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用地分类管理机制,解决水利建设用地难问题。深入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安全达标专项整治,加快推进以小水库安全达标为重点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农村水安全。建设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后期的维护管理,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设施相关经费投入,按管理权属安排水利设施日常管护经费,将各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管理范围。

  二是加强快速通达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拉近城乡差距的第一选择。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地铁、高铁等先进交通方式的普及,人们对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到农村不仅是能够到达,还要舒适快速低成本到达。农业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要实现高端资源、高端要素集聚,必须顺应现代交通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舒适快速低成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区快速通达性,重点推进轨道交通系统、高快速路交通系统等向农村地区延伸。打通村与村交通瓶颈,提高村主路建设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村道,同时加快农村物流、仓储、冷链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强枢纽型美丽乡村群建设。广州已建成一批市、区级美丽乡村,从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基本上还是以村为单位逐个推进,缺少相互间呼应和补位,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对农村农业发展的带动性,没有“五朵金花”——成都市农家乐那样的号召力。建议广州以规划引领美丽乡村群建设,做到以总体规划为引领,指明建设方向,并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促进并实施建设规划落地。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群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力度,实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实现乡村群之间的错位发展,发挥美丽乡村集聚效应,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形成美丽广州的响亮品牌,把广州美丽乡村打造成国内外旅游的目的地。

  (三)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

  广州素来以“美食之都”闻名于世,但要警惕农产品安全对这一美誉的冲击。2015年广州增城蔬菜被央视曝光使用高毒农药,一段时间绝多数市民拒绝购买增城迟菜心。广州应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最严格的监管体系、最科学的标准体系、最严肃的问责体系,确保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一是坚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 加强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实施品牌建设与品质管理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品牌农产品。

  二是坚持质量安全是“管出来的”。广州除了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外,还有大量来自域外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仅仅依靠生产环节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溯源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当前阶段要特别加强属地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街(镇)基层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开展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制度试点,建立健全“源头检查,环节控制,上市检测”的可溯源体系。

  三是坚持质量安全是“督出来的”。要积极发动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管,建立和实现安全质量社会共治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监管部门定期公开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督促企业和地方政府履行质量安全责任。另一方面免费对外开放农产品检测站点,实行举报核实有奖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四)优化经营结构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要加快广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系统,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开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荔枝专业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发展入股、出租、联耕联种、代耕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和“牛鼻子”,能够带动农业整个链条发展,要予以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因地制宜克服分散化、零碎化经营的捷径,要加强规范引导和扶持,鼓励家庭农场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生产。

  (五)优化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要加强农村水治理,切实落实好全面推行河长制,成片推进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尤其要加强广州水源地的保护,实施比一般水污染防治更严的保护措施。要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坚决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建立耕地土壤质量、农田水质监测点,开展典型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工作。要加强农村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环境建设,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无害化、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与管理,进一步加强环保设施维护管养,提高农村环境建设质量。要加强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东部生态廊道和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开展森林品质提升行动。加大对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广州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运行机制

  新形势下,广州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借力从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契机,培育一批适合广州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加大在培训、管理及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上新台阶。

  1.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

  建立“1+N+X”平台,实现区镇村级互联。“1”是指设立在各区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区级统筹协调支撑作用;“N”是指设立在镇级的多功能教育培训机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骨干机构;“X”是指建立在产业链上的各种学习实践基地,如农业园区、特色产业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合力携手,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构建以区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统筹、多功能职业培训机构为支撑、特色农业园区等为基地实践大课堂的多元化、专业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

  2. 创新教育培训手段

  打破时空局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送教下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帮助培训农民在最短时间就能快速获得最新的惠农政策和农业信息,对留守农民随时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最通用的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媒介,邀请专家在线交流指导答疑,强化专家与参训农民的互动,为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3. 建立农民职业资格证书认定制度

  发达国家农业准入制度非常严格,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农民,一律要求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准入。广州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产业、地域及生产力水平等要素,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相关责任和权益,进行分类别、分层次的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农民培训获证后,有详细的档案信息,建立信息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同时确保获证的职业农民能优先享受各项农业优惠扶持政策,保证培育体系运行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十三五”时期广州新农村建设要着重推进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审批管理方式,将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农用地管理,办理相关审批时无需提供规划许可证。采用以奖代补、边建边审批等方式,构建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大对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可以按照规定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化作(PPP)模式开展项目建设。改革农村小额工程招投标管理,降低涉农项目镇配套比例,优化农田和水利工程等项目实施程序。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明确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责任,落实专项经费。

  2.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投放收运体系

  加强宣传力度,倡导环保健康、循环节俭的生活方式,使垃圾分类观念转化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改变人们传统的垃圾排放习惯,形成人人动手、自觉分类投放,提升垃圾分类的质量,促进分类工作可持续发展。围绕源头收集、中间运输两个关键环节,在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以及再生资源回收、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等收运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力争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压缩转运。结合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全面建立起具备“各负其责、分级处理”科学流程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3. 全面开展农村卫生创建活动

  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和着力点,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卫生创建标准,充分发挥已创建镇村示范带头作用,加强科学指导,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扩大卫生创建工作的覆盖面,让更多农民受惠。加大农村改厕的投入与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推动全域卫生无害化厕所普及率不断提高。树立健康环境意识和理念,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提高卫生素质,保障身体健康。

  (二)夯实新农村产业发展基础

  围绕“十三五”新农村建设重点,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观光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1.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广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承担着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必须要加大力度予以推进。一是各种涉农政策要尽量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州的农村地区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不能单纯依靠分散的农民个体经营模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不搞普惠制。二是大力推广“政银保”合作融资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撬动金融保险杠杆,单纯依靠政策补贴效果有限。应建立起以企业自愿参加,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信用险,银行提供贷款,财政部门提供保险补贴或风险补偿的合作融资模式,加大对农业企业生产性贷款的支持力度,尽快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相关政策扶持。建议农业龙头企业个别项目资金申请等同于工业企业,企业技术改造纳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扶持系列。鉴于农业田间地头和后期冷库加工之间不协调的现状,建议把冷库加工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来打造,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2. 着力推进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以观光休闲农业为抓手,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开展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根据《广州市农家乐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扶持农家乐发展。培育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品牌,促进休闲农庄的提档升级,打造休闲农业品牌精品,创新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对观光休闲农业和农家乐发展进行规范引导,并给予扶持,改善观光休闲农业和农家乐发展环境,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创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片点,大力推进北部生态农业、农业科技等观光休闲农业和发展以岭南古村落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不断深挖、拓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适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农村土地经营集约化、规模化,通过提高组织化水平,为广州市发展高端高质农业提供组织体系保障。二是规划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业种养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引导种植高效粮食作物,推进蔬菜、水果、水产品、花卉和现代畜禽养殖等产业规模化经营,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更多农户迅速走上产业致富之路。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监测站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体系,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四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农业标准化为支撑,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完善广州农业主导产业和重要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农村土地管理是农村最基础、最敏感、最复杂的工作。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土地制度改革红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规范有序流转

  一是土地流转的推进必须依法有序。必须尊重农民合理意愿、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逐步依法推进土地流转。二是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行并置。承包权归农民自己所有,经营权可以自主选择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政府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出台经营权流转的财政激励政策,让有流转意愿的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公平交易,减少纠纷和矛盾。依托农村“三资”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交易平台,促进经营权交易公开透明。三是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制。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为农民在流转经营权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顺利推进经营权流转。此外,开展土地一条龙托管服务,委托专业机构对土地实行代收、代耕、代销售等。四是动员农民把土地互换整合,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提供必要条件。

  2. 规范完善农业设施用地管理

  设施农业用地 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支撑和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给予规范管理。一是合理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完善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程序和用地管理备案制度。充分运用耕地占卜平衡、集中连片整治、农村“三旧”改造等政策措施,重点保障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必要的设施建设用地。在耕地得到保护、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对设施农业进行科学引导,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农业设施建设要尽可能不占用耕地,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也要尽可能利用滩涂、荒山荒坡或闲置用地,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整合利用机制和收益分配统筹平衡机制,形成集中连片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乡村旅游区、生态保护区的生产经营、生活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保障机制。

  3. 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潜力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依法依规做好历史违法用地的分类处理和确权工作,确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挥更大潜力。一是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结合“三旧”改造契机,在城中村、城边村盘活农村旧厂房、旧楼房、旧商场、旧学校等闲置低效土地处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由引进低质物业出租向高质物业出租,由引进初级的生产型企业向新兴的创意型、服务型企业转变,推动农村“租赁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改造空心村。将闲置、凋敝的空心村进行综合整治,动员农民将空心村弃之不用的老房、旧房、破房等产权移交村统一管理,腾挪出来的土地资源集中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分红按照农民移交的土地产权折股予以确认,增加农民收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