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来源:社会心态蓝皮书  作者:马云馨   发布时间:2017-12-13

  2017年12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164557_500x500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第六本。本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战略合作单位为智媒云图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明确了以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的幸福发展观。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指出了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服务的方向,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多年来,社会心态蓝皮书的研究一直把社会需求、幸福感、安全感、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社会支持、社会价值观、社会预期、获得感等作为核心研究内容,本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的主题是“社会阶层与获得感”,就是关注不同阶层民众基本获得感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后,中央文件和主要领导人多次强调了获得感,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但是,如何衡量民众获得感、民众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民众对获得的要求程度,等等,都是社会心态研究需要关注的新问题。本次调查中对于获得感、获得需求和获得感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

  本报告考察居民获得需求,获得需求是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状况改善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是影响人们未来预期和信心、社会公平感等社会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为了解居民的获得要求,使用3个项目的7点量表来测量,题目如,“我要求最好的东西”、“我觉得各个方面我都应当获得更多”。被调查居民总体获得要求的平均分为4.10,处于量表的中间位置。分别查看不同主观社会阶层者获得要求的得分,结果发现,主观阶层属于中上层或上层的获得要求得分最高,主观阶层认同为中下和下的居民获得要求最低,中下阶层的获得要求最低

  本次研究把获得感作为社会心态的一个指标来测量,使用的题目是“直到现在为止,我都能够得到我在生活上希望拥有的重要东西”,被调查者在7点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4.07,标准差为1.51,获得感属于中等略高。除上层外,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获得感得分增加,但上层的获得感得分略低于中上层,处于第二位,也就是总体趋势上获得感是随着阶层上升的。

164574_500x500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指出——

  这次大规模的社会心态调查使我们对于当前民众社会心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限于篇幅,以上对社会心态特点的分析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仅仅选取了主观社会阶层这样一个视角,但反映出的社会心态问题很值得关注,如何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来理解这些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探索。社会心态蓝皮书提出以下建议。

(一) 关注阶层心态,把握社会心态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阶层分化明显,阶层问题关系到很多社会问题,也体现在社会心态中。以往社会阶层研究更多关注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等社会地位的客观因素,但是,从社会心态的研究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虽然是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幸福感、公平感等指标上却并非是社会阶层等级越高幸福感或公平感越高。在我们的许多研究中发现个人主观社会阶层认同显著影响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调查显示,主观社会阶层从趋于自我更低层级的归类(也就是底层认同)逐渐上移,这为社会带来了积极意义。研究发现,主观社会阶层中层和中上层成为积极社会心态的核心,他们的幸福感更高,安全感更高,公平感更高,社会支持感更高,社会信任更高,积极情绪更高,消极情绪更低,社会参与程度更高……,也就是主观认同的中间阶层各项社会心态指标更优,是社会建设和治理需要依靠的核心力量,也是成为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核心,起着引导和引领的作用。更要关注下层、中下层的社会心态,了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是解决好下、中下阶层的问题。也要关注属于社会少数的社会心态问题,这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努力方向,从主观社会阶层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未来社会阶层的预期看,这个阶层的比例会逐渐扩大。贫富分化、阶层分化的极端表现都是体现在“下”与“上”这两个阶层,要避免这两个阶层类别化而产生的对立和敌意,消解差异性较大的类别化可能产生或加深群际矛盾和冲突,这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二) 满足社会需求,引导积极社会动机

  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如何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如何判断社会需求满足程度并不容易。而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对这种需要满足的努力之间会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和时间的滞后,通过社会发展来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因此,关注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化需求,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网络建设来满足中、下阶层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获得感,降低不公平感。也要关注中上和上层群体得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尊重他们更高的获得的要求,为他们提供通过合法努力可以实现更高目标的条件。积极引导他们积极的社会动机,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整体状况改善而努力。

(三) 研究社会认知,凝聚社会力量

  社会心态的认知方面包括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社会支持这些从个人角度对社会现状的评价,也包括对人际关系、地方或城市的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内容。民众的社会认知包含了许多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的重要信息,是社会治理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和全社会都要重视民众的社会认知方面。从这次社会心态的调查看,民众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不乐观,而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一个相关很高的因素,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幸福发展观,如何引导积极的幸福观,避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倾向下“虚假需求”引导下的外在目标无限不满足。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依然是安全感最低的几个方面,这是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基本方面,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需要在新的需求下来努力满足。从这次调查看,民众的国家认同程度很高,这是社会心态的积极的力量,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不断提高社会信任、提高社会公平感,不断积累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四) 疏解社会情绪,促进社会治理

  不同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情绪表现和情感表达。调查发现,社会积极的社会情绪是主流,但也表现出一定的消极社会情绪,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避免会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消极情绪的表现和消极情感的走向,以及如何合理疏解消极情绪,避免一味强调正能量而压制消极情绪的释放。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是社会治理需要关注的。关注阶层心态中不同群体的社会情绪,特别是要关注阶层之间消极情感的产生,要避免阶层间消极情绪的扩大化和升级为消极情感,如贫富之间的不满上升为敌意或仇恨。

(五) 化解社会矛盾,提高民众获得感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了阶层分化、贫富差距等,也带来了社会不公。社会治理必须重视这些社会心态问题,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目前,社会信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信任困境依然没有出现扭转的迹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除了提出具体的人生不同阶段的养育、教育、分配、医疗、养老外,也关注了弱有所扶的社会问题,这里的扶不仅仅是针对社会上一度讨论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社会信任问题,也是关注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更是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