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情归何处? ——大城市青年对门当户对的看法与婚配现实
来源:社科文献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12-08

  网络上“小时候不相信长大后却坚信不疑”“十大金句良言”中,“找对象要门当户对”这句话榜上有名。作为“新青年”,我们大多都被问过要爱情还是要面包的问题。当年对妈妈不停强调的“门当户对”观念嗤之以鼻,认为那是“老古董”思想,跟不上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观。那么中国传统社会所强调的“门当户对”,在当代社会是否依旧合情合理以及合适呢?

 

母_画板 1妈妈:你对象要有钱,对象家里要有钱,对象家亲戚也要有钱。

  学者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门当户对”是重要的择偶标准和择偶制度,在以父母包办婚姻为主导的婚姻制度中,父母倾向于为子女选择与其家庭经济地位相当的配偶。门当户对的婚姻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意味着两个家庭或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资源上的利益交换,通过这种相互匹配、互为扶持的婚姻模式巩固阶层内预期收益的极大化。

  择偶实质上是一种以男女双方具备相似的资源为基础的资源交换行为,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的“门当户对”正是这种同质性婚配。为了追求婚姻收益的最大化,个体会选择与自身家庭条件、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似的对象婚配,无论是从家庭生产函数极大化原理或从社会交换论的角度出发,我们都认为同质婚是婚姻结合的主要方式,同类人的婚配是最优的。

 

男_画板 1众青年:我不!“真爱无敌!”

  学者说:所谓的“门当户对”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同一阶层内部的通婚,对阶层主要以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作为考量,而改革开放后这种同一阶层内部的通婚被打破,人们的择偶行为更自由更多样化,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个人因素开始被纳入门当户对的含义中。因此本文把“门当户对”划分为双方家庭社会地位相似、双方价值观/人生观契合、双方教育背景相似、双方收入水平相当等几个方面。

 

图一

 

 

女_画板 1 其实大家都在默默承认“门当户对”

 

  学者说:从数据看,有72.25%的青年认为择偶过程中需要“门当户对”,27.75%的青年认为不需要“门当户对”。在性别方面,女性青年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重要的比例(77.52%)要高于男性青年(65.75%),且这一差异是显著的;不同年龄的青年表示重视门当户对的比例也存在明显差别,年龄越大,对门当户对持肯定态度的青年比例越高,20~24岁青年重视“门当户对”的比例为64.05%,而35~36岁的青年则比这一比例高了16个百分点;分不同婚恋状态来考察,已婚青年重视门当户对的比例最高,为77.60%,其次是未婚没有恋爱对象及未婚有恋爱对象的青年,离婚青年的比例最低,为63.28%,且这四个群体的差异是明显的。由此可见在基本人口特征方面,女性、已婚、年龄偏大的青年更认可婚姻应“门当户对”。

 

 

图二

图三

 

父_画板 1我来总结

  当代青年仍认同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分个人特征考察,女性、已婚、年龄偏大的青年更易持有重视婚姻“门当户对”的态度,且无论是先赋性阶层还是自致性阶层,阶层越高,认同门当户对的婚姻的青年比例越高。虽然多数青年认同婚姻应门当户对这一观点,那他们理解的门当户对是否一致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北京青年对门当户对的理解倾向于双方人生观、价值观的契合,当然也有约30%的青年认为门当户对是双方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的匹配。分个人特征来看,男性、有过婚姻经历、年龄较小的青年更易把门当户对理解为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等物质层面的匹配,先赋性阶层越高的青年越倾向于重视家庭这类先赋性婚配资源的匹配,而先赋性阶层越低的青年更可能会追求教育背景这类自致性婚配资源的匹配;受教育程度这类自致性阶层越高,青年更可能追求双方价值观、人生观契合这一非物质层面的门当户对,而非追求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的匹配。

  相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门当户对,当代青年对其的理解增加了价值观层面的内容。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价值观、人生观的相似离不开相似的成长背景,这种背景既可以是相似的家庭成长环境,也可以是相似的教育背景抑或就业环境,“不同的生长环境确实会对三观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家庭背景差距太大的话,婚后是会有很多问题的,如果一方的家庭是大学教授,另外一方父母是农民的话,可能很多生活习惯、自身观念也都不同”。

 

  因此,虽然青年表示在婚姻上追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思想层面的登对,但在行为过程中极有可能表现出追求同阶层婚配的倾向。接下来的文章中会对青年在实际婚配行为中的匹配进行分析,考察其是否追求同质婚配。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就点击下图购买吧。

 

1111111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3):阶层分化中的联姻

廉思 等著

2017年 1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