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农业绿色发展之“甘肃崛起”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2018-03-26

国务院成立“大农业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社会舆论反响热烈。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并提出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组建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农业部。新的农业农村部,一大职责就是监督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国家对农业部的大调整足见对三农领域的高度重视,所以农村改革也意味着农村的未来将有大发展,大前途,只要你能紧跟步伐,就会有成就。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甘肃省就走在了前列。

微信图片_20180326094111

  两会声音

  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确实很紧迫。总书记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确实是这样。我们要在农业发展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体制机制这些方面都要下功夫创新,让农业回归绿色的本色。因为农业本身就是绿色工厂。

  ——韩长赋

  两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讲话,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那么,什么是农业绿色发展?在实践中发展情况到底怎样?。

  农业绿色发展

  就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种养开发过程。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绿色革命。

  甘肃气候、地形和地貌多样,生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同时,海拔高、病虫害少、光热条件好,经济欠发达导致的工业污染较轻,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禀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2

  截至2015年底,全省林果总面积120.1万公顷。已形成了以苹果、花椒、核桃、葡萄、枸杞、枣、杏、桃、梨、油橄榄、甜樱桃、银杏等12个经济林树种为主的陇中优质元帅系苹果基地、陇东优质富士系苹果基地、陇南大红袍系花椒基地、陇南优质核桃基地、河西走廊无公害葡萄基地、沿黄灌区无公害枸杞基地、陇南优质油橄榄基地等22个特色鲜明的优质林果生产基地。

  “平凉金果”、“花牛苹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红袍”等一批名优林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初具知名度和影响力;“巨峰葡萄”、“敦煌李广杏”等近百个果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绿色认证。优质经济林果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及应用日益得到重视。秦安、临泽、成县、静宁、积石山、康县、镇原等7个县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名特优之乡。

3

  但是甘肃农业已到了追求总量规模到追求质量效益的关键阶段,既面临修复生态与精准脱贫艰巨任务,又要应对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类重大考验和挑战。

  探索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问题的有力举措,甘肃强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崛起!

环境篇

  甘肃省废旧地膜残留得到有效防控,有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2016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达187万公顷,地膜使用量17.9万吨。但随之产生的残留地膜不但造成人居环境的“视觉污染”,更对土壤环境形成日趋严重的威胁。

  甘肃总结出了“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技术支撑保障、法规引领规范”这一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促进农田残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效防控了废旧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问题。

  2016年,甘肃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已提高到78.6%,较2011年提高21.5个百分点,棚膜基本做到了全回收。同时,回收废地膜按一定工序处理后,可进行综合利用。

4

  甘肃省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进展良好

  2016年甘肃省粮食产量1140.59万吨,按谷草比1:1.5计算,农作物秸秆产量1711万吨以上;蔬菜产量1951.48万吨,按尾菜产出率30%计算,尾菜年产量585万吨。两类合计2296万吨。

  近年来甘肃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进展良好,秸秆、尾菜等现越来越多地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广泛利用。甘肃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约80%,其中饲料化利用率约6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率约为20%。

  全省尾菜处理利用率由2012年的20.6%提高到2015年的31.1%,尾菜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有效遏制了尾菜污染环境的问题,力争到2020年全省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产业篇

  甘肃省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一,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初见成效

  甘肃省。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是通过滴灌或喷灌的的形式将可溶性肥施入田间的一种节水节肥高效利用技术。在沿黄灌区、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地平整且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已初具规模,特别是通过土地进一步流转后,脱毒种薯生产基地的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储藏加工链条持续延伸,企业增值成效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100多家,鲜薯年加工能力达400多万吨,其中精淀粉产能60万吨,全粉产能5.8万吨,速冻薯条产能3000吨,年增加值5.4亿元以上。

  甘肃省绿色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逐步加强

  甘肃省中药材主要产地土壤重金属残留调查分析表明,土壤中As、Hg、Pb、Cr、Cd 和Cu 平均含量分别为12.75、0.040、41.88、94.62、0.19、19.44 毫米/千克, 均没有超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规定的标准,中药材产地土壤重金属积累不明显。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共有5家中药材企业的6个基地通过GAP认证;通过无公害中(藏)药材产地认定的66个,其中面积大于1000公顷的有20个;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中药材产品有12项。

  甘肃省国家级制种基地的战略地位已确立

  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获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成立。

  2013年,农业部认定张掖市为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大市,临泽县为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超级大县,肃州区、甘州区、高台县、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为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大县,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对临泽县、甘州区、高台县、凉州区和永昌县启动奖励资助,奖励资金1.65亿元,推动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

  这些都标志着甘肃省已经确立了国家级制种基地的战略地位,成为全国现代种业无可争议的三大核心基地之一。

 

  2018年3月20日,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No.2》发布会在兰州举行。

甘肃

魏胜文 乔德华 张东伟主编

2018年1月出版

本期领读人:本书责任编辑 陈晴钰

本期排版:陈雪 张宝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