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推荐阅读

2020年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回顾

来源:皮书数据库 发布时间:2021-02-19

轮显

  

  导语: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世界并不安宁。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家安全压力也逐渐增大。这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的国家安全体系。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鉴于此,皮书数据库精选相关主题研究报告,回顾并梳理2020年我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助力用户把握国家安全热点和新形势。

 

一、生态安全事件:四川凉山森林大火

  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一名租住村民在屋内做饭过程中意外由灶炉烟囱引燃房外柴火,由于风向、气温、地形等综合因素影响,山火火势迅速向泸山景区方向蔓延,威胁马道街道办事处及西昌城区,其间不乏石油液化气储备站、加油站、学校、百货仓库等重要公共设施。截止2020年3月31日,火灾过火面积达1000公顷左右,毁坏面积80公顷左右,大量树木被烧焦,土地被大火夷为焦土,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来源:南方都市报


  痛定思痛,凉山火灾凸显生态安全对我国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及自然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须臾不可松懈火灾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也为森林防火问题敲响了警钟。做好生态安全保护工作,应做到:

  第一,应加强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普及生态安全保护常识,引导民众从思想源头意识到生态破坏的危害,从事经济生产或日常生活活动中,时刻谨记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加强生态危机监控力度,以森林火灾为例,火灾初起且火势尚小的时段为扑灭火灾的黄金时期,若有关部门做到第一时间监测生态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可有效降低灾难的危害。

  第三,应落实危机应对机制,需于生态安全脆弱或敏感地区建立长效危机应对机制,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制度,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明确灾难应急启动程序,保证生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时镇定、冷静、科学地应对。

选自《生态环境与中国国家安全》,阅读全文>>

  

  曹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

 

 

二、国民安全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2020年12月8日,我国境内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仅三天后,武汉市优抚医院接诊一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患者,此后16日,优抚医院再次接诊一位常进出海鲜市场的荆州患者,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回顾我国抗疫历程,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如下图所示。(来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1

 

  长期分裂式的思维方式导致交叉学科的研究相对薄弱,新发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不能及时跟进。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思维方式需要改变外,对不确定的新病毒及时发现、鉴定和分离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因为传染病的防止依赖科学技术的预防、监测、诊断、治疗能力。科学技术作为防止新型传染病的手段有许多方式,如运用科学技术建立未知病原体筛查体系和罕见病原体检测技术,短时间内完成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初步鉴别,以及常见急罕见病原体的筛查鉴定,这将有助于及时应对新发传染病问题。在预防传染病方面,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新型防治疫苗的研制、实验同样需要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选自《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传染病问题防治》,阅读全文>>

 

  涂晓艳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教研室副教授。

 

三、经济安全事件: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2020年11月2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具体事件发展如下图所示。(来源:法制网

2

 

  在非传统国家安全的各构成要素中,处于第一位的是经济安全。经济发展被视为政治、军事、社会安全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安全又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经济安全指的是以经济手段为中心维护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家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也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国家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经济化,通常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参加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一国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保持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从而提高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生存技能;同时以经济实力为手段来获取政治、军事安全。”

选自《安全、国家安全和核安全》,阅读全文>>  

  姜振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政治安全事件:查处一批台湾间谍

  2020年10月,我国国家安全机关组织实施“迅雷-2020”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台湾间谍情报机关针对祖国大陆开展的各项渗透、破坏活动,累计破获数百起间谍窃密案件,抓获一批台湾间谍及其运用人员,打碎台湾间谍机关在大陆所布的间谍情报网络。(来源:央视网

  政治安全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各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根基与核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决维护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依据新时代呈现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增设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实现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置于关涉“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的战略高度上。维护我国政治安全,首要方针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做到“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打击台湾间谍在我国大陆开展的一切颠覆渗透活动,不为“台独分子”留下任何行动余地。

选自《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阅读全文

  谢晓光: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赵明远:辽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五、社会安全事件:刑事责任年龄调整

  2020年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草案规定,已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奸淫幼女罪,草案指出,对奸淫不满十周岁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伤害等严重情形明确适用更重刑罚。对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特殊职业人员,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不论未成年人是否同意,都应追究刑事责任。(来源:搜狐网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未来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与主力军,维护我国社会安全,防范化解社会领域威胁与挑战,需由青少年群体抓起,于根源防治,具体措施如下图。

3

 

选自《当代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与预防报告》,阅读全文>>

  姚建龙: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悦鲁东大学博士研究生。

 

六、军事安全事件:中印边境军事对峙

  2020年4月以来,中印于两国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军事冲突。代表性事件如下图所示。(来源:华夏经纬网

4

  

  军事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伴生要素,发挥国家安全保障手段的重要作用。当今我国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军事环境,维护我国军事安全重点强调我国国家军队事务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我国国家军事存在、军事力量与军事活动等不受他国威胁、挑战、打击或破坏,实现军队安全、军人安全、军备安全、军事设施安全、军事工业安全、军事活动安全等。

  印度屡次于中印边境地区发起军事挑衅行为,无视国际法与中印双边协定,破坏我国边境地区军事设施并对我国边防部队发动械斗。印方种种行为完全违背中印两国共识,一再破坏中印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极大损害了中印双方共同利益,置国际责任与国家义务于不顾,威胁亚太地区与稳固。

选自《总体国家安全观》,阅读全文>>

  魏渊博: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7级硕士研究生。
  陈逸超: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7级硕士研究生。

 

七、科技安全事件:中国开启火星探测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系列火星探测器的诞生标志我国作为航天大国首次针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相关信息捕获,进入环火星轨道,并择期开展火星着陆与地表环境“绕”“落”“寻”等任务。(来源:腾讯网

 

  广义角度论述,科技安全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尤其为国际大环境中以国家价值准则为依据的对科技系统与相关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安全态势的动态描述。

  一国国家科技安全具体体现为:首先,国家利益免受外部科技优势威胁或以技术手段相威胁的能力;其次,科技安全体现为国家利益免受科技发展自身负面影响的能力;再次,科技安全体现为保障国家以科技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且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中保障本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以领先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水平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火星与地球存在极为相似的生存环境与资源构成,深入探测火星情况对研究地球发展演变进程,评估人口饱和后开展地外移民可能性等具有重大意义。随世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火星探测已成各国科技领域重要关切问题,具有极高战略价值。

选自《科技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阅读全文>>

  杨丽娟: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八、信息安全事件:北斗三号导航系统部署完成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有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中起步虽晚,但随持续性科研攻关,实现“后来者居上”。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包含30颗卫星,致力于提供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可应用于交通运输、农林渔业、减灾救灾等各大领域。(来源:中新网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信息安全指涉对我国信息资源的保护,广义信息安全观强调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状态以及信息技术体系不受威胁与侵害,信息系统保持连续可靠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已然成为国家间相互渗透乃至开展利益制衡的重要砝码,信息安全重要性愈发突出,并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卫星导航系统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部门与关键性产业,成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在信息战成为国家间博弈新趋势的今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将为我国信息安全竖下“防火墙”与“保护罩”,保障我国信号通信与信息安全持续稳定运行,维持不受外部干扰或威胁的良好运行状态。

选自《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与体系》,阅读全文>>

  李孟刚: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CCISR)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研究院首席专家。

 

 九、文化安全事件: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为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故宫博物院特举办六百周年大展,向世界游客展现紫禁城六百年的历史风貌与深厚积淀。紫禁城宫殿整体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至2020年,紫禁城已建成整整六百年。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所在,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艺术珍宝。在六百年历史岁月中,紫禁城汇集了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成为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来源:搜狐网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积累下来的丰厚文化资源,使中国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将其看作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而仅仅是在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的层面上,以办事业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小国的状况。这与中国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条件极不相称,而且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产业的小国地位,我国才在当今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许多方面,无论是在价值理念、学术话语还是在产业形态方面,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业大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全面入侵。西方文化以产业形态对中国的殖民化,构成了现实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

选自《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阅读全文>>

  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学东森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十、主权安全事件: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设立

  2020年7月8日上午,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在香港揭牌。维护国家安全公署的建立充分践行了宪法、香港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有关规定,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充分考虑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切实维护了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其具体职责如图所示。(来源:人民日报

6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这个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伎俩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都会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香港本土主义是香港本土意识的强化反应。

  目前香港本土主义走上了一条异化之路:被右翼民粹力量骑劫;日益政治化,出现分离主义倾向。“一国”与“两制”的张力、民主化进程的挫折以及国家认同的薄弱,是导致香港本土主义异化的结构性原因。必须从坚守法治、推进民主、强化与祖国内地交流和加强国民教育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消减香港本土主义的“排内”和“抗中”的负面影响。

选自《香港本土主义的异化及其因应》,阅读全文>>

  白小瑜: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扫一扫关注用户微信群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智库观点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