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委员建言

江苏省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亮:积极落实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03-06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亮举例指出,两年来,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文物局举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新闻发布会,4个专项规划和8个地方实施规划已全部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已经形成,这也意味着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

就现状来说,薛亮认为,对照《规划纲要》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大运河沿线部分地域对自身文脉和民间特色深入研究不够,大同小异,商业化的展示活动居多,有文化旅游异地同质化的倾向;部分地域规划项目虽然多但缺精品,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市场化、社会化运作能力不强,发动群众及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各地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文化积淀、文化自觉、人口问题、航运转型等差别较大,需要寻找各自合适的措施等。

为此,薛亮建议:一、明确主体职责,加强协同合作。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利国利民的千秋方针,建议加强各省级沟通协调机制,使之常态化和互补化并加大执行力度,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各项任务细则量化并纳入年度考核。各级各部门定期会商联动,形成党委领导、党政群协同、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开展对大运河全方位的系统研讨,凝聚发展共识,推进价值共创,重塑大运河南北经济交流。

二、发挥地域特色,实行异地联动。推动沿运河各地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树立底线思维,防止走调甚至搞破坏性开发。发挥地域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制定生态环境、名城名镇、文化旅游、航运转型等方面的配套实施方案,鼓励各地各级部门、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建立跨越合作,形成合力共享。激活各类市场要素,培育和发展包括文创产品、影视动漫、艺术表演、健康养生、旅游观光等各类经济业态的经济带,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三、严控生态环境,全面保护遗存。把“还河于民、造福于民”作为运河综合保护的根本出发点,严控沿河景点、名镇、村落等周边生态空间占用。加大运河故道的修复工作,对威胁运河遗产安全和环境的各类企业进行整治搬迁,悉心保护现有文化遗存。建设基础设施和文化景观,恢复运河生态文化功能,改善沿线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传统内河航运向绿色高效升级。实施大运河全线堤岸互联互通,推动自助旅游。

四、加强文化宣传,提升文化自觉。加大基础文献研究力度,全面梳理相关文献、方志、地图等资料。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通过建设统一规范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标识展示,开展专题宣传。充分发挥沿线节点城市的平台作用,利用大运河文化主题博物馆,以数字化保护引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实体保护和传承。推动沿岸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的繁荣衍生,搭建大运河宣传载体平台,讲好运河故事。

扫一扫关注用户微信群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智库观点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