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

中部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目标与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孔令刚 发布时间:2018-08-22

  中部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依然存在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大,支撑跨越发展基础还不牢固;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带动力不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的资源基础较为薄弱;技术领军型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创新发展基础不够厚实;人才政策吸引力有待提高,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占比不高,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亟须加快等问题,需要在新时代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持优势领域,补足短板,奋起直追。

  (一)强化中部地区在原始创新方面的领跑地位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发挥中部地区在一些重点领域科技领先优势,争取国家政策资源,争取在中部地区布局更多的代表国家战略意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集聚一流研发团队,大力开展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强化原始创新。争取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大力度推进人才引育工作,培养一批学科前沿原始创新高层次人才,在引领性原创研究、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继续保持在原始创新方面的领跑地位。

  湖南要积极承担种业创新、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依托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创建国家实验室,培育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共享;安徽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打造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

  (二)继续深化创新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探索国家赋予武汉、合芜蚌、郑州、南昌、长沙在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向的激励方式自主创新试点,用足国家对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相关扶持政策,争取在中部地区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和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清单制度,科技成果评估、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企业研发准备金、创新券制度,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重大经济项目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将试点成果完善固化为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为股权、期权等各项政策;落实高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用人、职称评审、工资分配“三项自主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全面下放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推进科研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在中部地区各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基础上,鼓励中部地区各省市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江西加快江西—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建设,推进鹰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推进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各类服务机构开展创业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创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系列化、精准化服务,加强技术交易机构专业化能力和品牌建设以及信用管理,支持在规范发展现有技术交易机构基础上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三)继续加大力度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继续加大力度系统推进湖北(武汉)、安徽合芜蚌、湖南长株潭、河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江西继续深化实施“5511”工程倍增计划和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国家级人才团队、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实现突破。争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中部各省国家创新型省份和城市建设,支持县域科技创新攻坚,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市)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湖北要支持襄阳、宜昌建成区域性创新中心,武汉力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南开展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到2020年培育15个左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河南推动洛阳等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信息工程大学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加快实施可见光通信、北斗综合服务云平台等军民融合重大示范项目。湖南加快建设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组建智能化技术、惯性技术、北斗导航等一批军民协同创新中心。

  (四)加大力度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

  加强中部各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央部属科研院所、中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中央企业研究机构等大院、大所、名校合作,鼓励其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新型高端研发平台,争取在中部地区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在中部地区引进更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发机构;支持中央驻中部各省各类科研院所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成果就地转化。山西把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湖南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新技术、新产品。

  (五)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中部各省根据产业基础和企业特点,建立科技帮扶入企机制,建设一批有创新活力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健全完善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围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创新资源,重点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支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山西要在新兴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方面下大力气;江西要聚焦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五大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河南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通信技术、超级电容、工业CT和生物育种等创新引领型项目产业化,加快建设大数据及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一批产业集群;湖北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建设长江中游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安徽要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六)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促进中部地区跨省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中部地区开放式创新水平,鼓励中部地区独立研发机构或一流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中部地区与发达国家、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加强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与国际国内科技资源的互动和有效衔接,开展区域协同创新。鼓励创业载体、重点企业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提升。

  (七)加大力度建设创新载体

  支持新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国家高新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布局。努力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设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更多的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湖北要发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作用,促进高新区、开发区创新发展,支持黄石、荆州、潜江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拓展专业化、市场化众创空间,高质量建设“双创”示范基地。

  (八)打造中部地区国际化人才高地

  推动各地出台实施更具吸引力的“招才引智”政策,全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更加重视解决人才的基础性、制度性问题。要继续深入实施人才驱动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计划带动作用,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引育,吸引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到中部地区创新创业。开辟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完善科技事业单位岗位统筹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职称评价制度。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幅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河南要继续完善吸引、留住、激活人才的政策措施,创新柔性“招才引智”机制,深入实施“中原千人计划”“名校英才入豫计划”“海外引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湖南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型企业家、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百人计划”、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湖北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倍增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培育更多“湖北工匠”;推进“我选湖北”计划,促进省内外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安徽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启动国家科学中心引进海外人才百人计划,加强院士工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引进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摘自《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