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

新时代深化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路径选择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高际香 发布时间:2020-07-01

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成效

  从历史纵深看,中苏科技合作对于中国构建较为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建立和充实科研机构、培养科技人才、奠定科研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苏联解体后,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发展,形成了多方式、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第一,各种合作机制稳定运行,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向纵深发展。自1997年以来,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实现常态化,并逐步升级,从副总理级中俄经贸科技合作委员会下设“科技合作常设分委会”升级为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内的“科技合作分委会”,部委之间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也已建立,中国科技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牵头成立的“中俄创新合作协调委员会”致力于不间断的创新对话。

  第二,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对口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打造了一批科技合作信息以及科技创新合作服务平台。当前,交流科技信息和介绍科研机构、科技产品等信息的网站主要有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http://www.crstinfo.com)、中俄经贸科技合作共享平台(http://www.crstp.ac.cn);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平台主要有“浦俄·国际科链服”中俄科技与创新合作电子平台、“中俄(天津)科技创新合作服务平台”。

  第四,基础研究领域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基础研究合作为例,两者于1994年签署并于2009年续签了基础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在合作框架下联合资助中俄两国科研人员在基础科学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两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基础研究合作项目申报积极性较高。

  第五,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中俄境内各个省区已经建成多个科技合作基地。主要有“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2001年)、“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2001年)、“洛阳中俄科技工业园”(2003年)、“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2003年)、“牡丹江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2005年)、“长春中俄科技园”(2006年)、“山东烟台中俄科技园”(2009年)、“江苏常州中俄科技产业园”(2016年)等。

  第六,各领域科技创新合作成果丰硕。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涵盖军事技术、通信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核能、医学、机械制造、电子、生命科学、化工、节能环保、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大型合作项目。

——摘自《新时代深化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