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农业模式创新、兼营拓展及产业延伸分析报告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邹海霞 发布时间:2021-03-01

  对策

  1.通过各层有效利益联结,促进各级动力“内源式”发展

  广西当前的特色农业项目中存在不少各级动力断层、脱节,脱离群众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持续存在会使项目运转死板、缺乏活力,一旦上级决策失误将会导致项目面临重大问题。当前利益联结机制流于形式,责任落实不够清楚,赏罚机制不够完善,是动力间“脱节”的主要原因。广西特色农业项目应提高利益联结的“有效度”;责任落实到各个工作组、个人,落到实处;奖惩制度应进一步完善,以激发各级的内源动力,只有下级如实“大胆”汇报,上级才能更好认识、应对、解决问题,各级的信息才能够有效互通、循环,从而良性发展。

  2.加强特色农业项目的监管,开展普法行动,防患于未然

  广西部分地区过分追求地区经济发展,盲目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的各个方面疏于监管,不少项目在卫生、消防、治安等方面未通过审核就已开业,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3.高瞻远瞩,着眼地区全局规划,关注区域联动情况,避免特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

  相关建设规划部门要有“战略性、全局性”眼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明确战略方向,对当前及以后地域内的特色农业项目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和部署,注重区域联动,从而避免旅游项目盲目跟风,特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区域性的互补联动不足。同时,特色农业项目投资开发各主体在挖掘当地农业特色的基础条件时,既要深度挖掘,又要发散思维广泛挖掘,精准定位,长远规划,建设真正属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在地域内实现多元特色农业结构。

  4.在项目内部建立网络信息部门

  传统农业的发展受到区域因素的限制,其发展被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致使其生存和发展空间被压缩,而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产品销售空间格局。广西传统农业触“网”升级,互联网对于广西的意义,不仅是改变了广西传统农业的经营销售方式,优化了产业驱动要素,而且还为缩短东西差距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广西应把电子商务作为农业模式转换的引擎和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快递服务业,兴建全域覆盖的物流服务网络和冷储物流设施,完善农村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可以说,“互联网+农业”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铺设了一条便捷的道路,使其在规模和形式上受到的约束大大降低。

  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好利益共享机制,降低风险

  雄厚的财政支持是特色农业生产效益的保障。“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要求加大对传统农业和特色农业模式的探索创新。特色农业模式创新包括对产业、产区、主体的创新,主要是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要求创建新的农业模式,全面激活农业市场、农业要素、农业主体,让多元主体参与广西特色农业模式的创新。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和供给公共服务等,围绕特色农业模式创新的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创新能力,补齐农业生产的各项短板,使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应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丰富广西特色农业建设途径。

 

——摘自《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