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

提升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 创新策源功能的对策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刘洋 发布时间:2021-10-01

  提升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创新主体建制化优势,在创新资源集中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创新吸引力

  一是发挥科研机构的集聚效应。采用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的方式,有序组织研究型、创新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向成都科学城集中,鼓励国内外创新主体在成都科学城设置分支机构,打造空间分布集聚、功能方向关联的研发机构群。二是发挥一流学科的集成效应。整合做强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双一流学科,面向前沿领域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在成都科学城开展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前沿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预见。三是发挥科技设施的集群效应。瞄准能源、材料、核物理和空天技术等优势领域,为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等层面的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地成都科学城制订重点支持方案。

  (二)强化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在创新动力内生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创新竞争力

  一是要明确核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紧围绕提升项目支撑能力这个核心任务,着力强化人才吸附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技术迭代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做强创新链条,提高创新附加值。二是要抓住关键环节。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为牵引,统筹项目、人才、成果、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这个关键环节。三是要瞄准最终目标。根据项目需求,相应匹配人才、成果、技术、资本等要素,提升要素供给的政府引导力和市场灵敏度,着力形成共同支撑创新动力建设的内生增长新格局。

  (三)鼓励创新平台协同化发展,在创新合作开放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创新影响力

  一是主体协同。通过制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商汤科技、诺基亚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构建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小微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二是区域协同。以省、市两级政府为主导,围绕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核心+基地+网络”模式,构建以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平台的科技创新网络,大力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推动成渝地区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

  中心,实现创新协作导向下的“去界线发展”。三是政策协同。探索出台旨在统筹多元主体共同支撑的政策创新网络,打通创新主体、市场主体和行政主体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系统性梗阻。四是国际协同。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国外创新热点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共建“姐妹科学城”、联合实验室、基础数据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人才交流中心,在开放型科技交流合作中不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在创新体系完整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创新承载力

  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制约环节,集中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高端芯片研发、高速轨道交通、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平台,强化能力建设,补齐自主创新短板,打造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

  展的创新引擎。三是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带动技术突破、应用迭代和服务创新。

  (五)聚焦创新能力专业化建设,在创新生态系统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创新保障力

 

  一是组建专业化机构。建立以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战略咨询委员会,承担重大决策、重点规划、重要项目的咨询论证工作。进一步支持成都科学城做强“极核”、联动“四区”,健全支撑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专业化机制。在内部建设上,要以强化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着力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基础研究投入支持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内部考核机制、开放合作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等。在外部支持上,要以省、市、新区三级联动为关键,在争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高端人才引进、科技体制改革、土地资源利用、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出台相应支持政策。三是开展专业化运营。引入集招商引资、园区管理、运营服务、品牌提升等于一体的专业团队参与创新生态建设。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项目招引力度。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行政治理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注重成都科学城创新精神提炼,创建独有文化品牌。组织大科学装置、实验平台面向机构和公众开放,推动资源共享和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承接国际国内科技展会、学术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交流活动,持续提升社会知名度。

 

——摘自《2021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