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

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王雅洁 张嘉颖 杨寅钊 发布时间:2022-10-01

  结论与建议

  本报告基于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以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4个典型城市群为参照对象,首先从主体参与度、创新保障度、网络关联度、环境支持度4个方面构建城市群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全局熵值法测度指标体系各维度的影响程度,以及各省市、城市群内、城市群间的综合协同创新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TOPSIS动态评价法测度各省市、城市群内、城市群间协同创新水平与理想解的贴近度。前者通过加权“合成”整体性评价,后者则寻找整体性最优方案,根据各区域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对其与最优方案的贴近程度进行评价。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影响力大小依次为网络关联度、主体参与度、环境支持度和创新保障度。全局熵值法和改进的TOPSIS动态评价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各省市的不平衡性越发突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的协同创新水平较高,处于前列。从城市群内来看,京津冀内部差异最大,长三角内部较为稳定,成渝和长江中游内部整体差异较小。从城市群间来看,京津冀发展断层严重,导致城市群整体协同创新水平不高;长三角既有优势核心成员带动,又有较强内部协调性,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创新能力;珠三角近年来协同创新发展势头强劲,远远超过其他4个城市群;成渝的综合贴近度同时期经历多轮先升后降;长江中游的基础最弱,综合评价指数与综合贴近度初始值最低,但后发增长动力较强。综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报告为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激发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形成主体联动的协同创新网络。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在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等京津冀的优势产业实现联合共建,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入推动科研机构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加大京津冀地区创新成果的交流与扩散,形成知识外溢效应,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以市场化为导向,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群体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政府间要加强统筹规划、协作互通,建立统一的法规政策,为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总之,强化协同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的稳定性,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与研发机构为知识源、政府为宏观支持维护者、外部投资为补充的协同创新网络,有助于提高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

  第二,协同创新应立足于建设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总目标,结合京津冀各地区的自身优势及实际特征,做好协同创新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差异化发展策略,结合地方特色引导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弥补地区短板,缩小内部差异,提升整体的协作创新水平。借鉴珠三角等城市群的成功经验,强化北京的辐射带动功能;天津应积极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精准聚焦市场需求,形成高水平的成果转化和研发示范基地,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科研成果浪费严重的状况;河北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既要综合施策,又要精准发力,在谋求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释放地区协同创新的红利,全面提升城市群内协同创新水平。

  第三,实现创新要素的再分配,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鼓励企业牵头,提高产学研一体化和跨地区创新合作水平,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对河北省创新要素的金融保障力度,引导市场资金合理流动,提升地区的成果承接能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

——摘自《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