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

广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与发展预测:城乡发展与共同富裕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孟源北 林广志 王超 发布时间:2023-04-01

  探索现代化大都市乡村振兴之路的建议

  2023年,广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走出一条现代化大都市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持续在全省当示范做表率。

  (一)以发展岭南特色精品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岭南特色农业是广州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其重要亮点。要以发展岭南广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发展预测:城乡发展与共同富裕特色精品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现高品质、高效益。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建设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优质“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生产体系,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积极构建四大种业功能区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高质量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构建与种质资源库、保种场、保护区等相配套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强力推进“穗字种业”振兴。实施“穗种强芯”攻关行动,加快推进市农业农村科学院等传统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黄埔区隆平院士港等现代种业科创平台建设,构建多元研发创新平台体系。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核心型种业领军企业,引进和培优扶强种业龙头企业。扩大种业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种业投入,支持种业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四大种业功能区。一是新品种引进推广区。依托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等广州北部、东部较好的农业水土资源,开展国内外新、奇、特、优品种资源的引进、收集、创新和推广。二是种业交易枢纽区。发挥白云国际机场枢纽作用,重点打造农作物种子、种禽、水产苗种交易枢纽区。三是种业科技支撑区。依托天河区涉种科研机构和黄埔区隆平院士港等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围绕广州农业特色优势品种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补齐发展短板,打造种业科技支撑区。四是特色种业创新区。发挥广州南部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南沙自贸区政策优势,重点发展水产种业、畜禽种业和农作物种业等,将广州南部打造成立足湾区、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特色种业创新区。

  2.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动省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扩容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从化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黄埔区现代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等功能性产业园建设,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加快推进增城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南沙区建设农产品对外贸易聚集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按先进制造类、三产融合类、文化旅游类等引导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打造微型产业集聚区。着力推动“三新”经济发展。

  3.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

  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区域产业布局,构建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优品丝苗米、绿色蔬菜、北回归线荔枝、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等6条广州优势特色产业分链。建立“链长+链主+链长工作专班”的工作架构,完善稳链、补链、强链联动协调机制,培育壮大若干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农业“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带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发展。积极发展预制菜产业,加快培育预制菜优秀供应基地和龙头示范企业,加快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引导各类农村电商主体到乡村布局。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深入挖掘乡俗风情和历史脉络,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民宿发展统筹规划和管理,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A级景区创建。拓展休闲农业功能内涵,推动农业公园从资源型开发向服务型开发转变,打造提升一批集农业生产、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以拓展科技、市场和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形成农业农村现

  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广州把乡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稀缺资源和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努力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的新格局,打造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1.顶层设计建设重大平台

  一是建设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等农业科技平台。二是推进新一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融合平台,重点包括花卉、荔枝、渔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三是继续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四是建设广州农业农村数据信息平台,包括广州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五是以新乡村示范带为重点,打造乡村建广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发展预测:城乡发展与共同富裕

  设平台。六是打造改革试验平台,印发实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结合片区广州(片区)实施方案,支持南沙区创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支持黄埔区创建省级城乡融合示范区。

  2.建设现代农业枢纽

  以枢纽引导统筹生产,进一步拓展生产环节,扩大广州优势农业联结产地范围,打造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贸易、流通集散中心。以枢纽服务消费市场,向大湾区输出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培育发展标准化配送、展贸、结算、定价、信息服务等增值产业。建立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分工协作,推动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产供销环节紧密连接,形成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开发、拓展和增强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等附加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提升农业公园建设水平。继续加快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促进“菜篮子”品质提升。加强与全媒体平台的合作,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加强品牌培育力度,推进“一村一品”蔬菜特色品牌创建。

  3.促进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以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农业企业+科研院所为农业科技研发的主要抓手,突出智慧农机装备等研发与应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服务上的应用,争取在丘陵山地果园机械、蔬菜播种移植收获机械和水产设施化智能化养殖、畜禽现代化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设施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立足广州市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多支全产业链科技支撑服务团队,给予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力争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研发一批实用先进新技术,建设一批区域农产品品牌。

  4.积极建设完善农产品交易中心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广州交易中心建设,打造总部经济,通过“总部—生产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在全市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团体标准的实施,以高标准带动高质量。实行质量安全溯源管理,指导蔬菜生产企业科学规范安全用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优化生产基地认证,建设产品交易中心,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提升“菜篮子”产品产销衔接效率。

  完善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措施,引导生猪生产平稳有序发展。推动绿色生态现代渔业养殖模式发展,大力推进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加大优新水果生产基地培育力度,打造南亚热带水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三)以抓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关键,建设岭南特色美丽乡村

  1.提升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水平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规划先行,重“量”更重“质”,推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发展。突出重点亮点,打造精品节点,以点串线、以线扩面,梯次建设新乡村示范带阵列。以主要涉农镇街为基本单元,深入整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中心镇、名镇名村、河湖水利、“四好农村路”、生态景观林带、高标准农田等建设,聚焦特色产业、廊道碧道、人居环境、联农带农等关键要素,打造代表广州乡村振兴水平的精选新乡村示范带。

  2.推进全域乡村风貌提升

  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国土为愿景,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系统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实践区、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区”。结合自然资源要素分布,构建广州市联通山水、贯串城区、功能复合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区域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生态廊道。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提升白云山、海珠湿地、白云湿地、大夫山—滴水岩、黄山鲁和南沙湿地等六大生态节点。

  广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发展预测:城乡发展与共同富裕构建由碧道、绿道、古驿道和登山步道共同组成的城乡生态游憩网络,串联生态公园和城市公园,综合慢行交通、休闲健身、娱乐交往等多种功能。结合生态廊道控制构建市域6条通风廊道,包括洪奇沥水道—珠江西航道风廊、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后航道风廊、狮子洋—帽峰山风廊、新塘—九龙大道—珠三角环线高速风廊、流溪河风廊、正果—钟落潭—白坭河风廊。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拓展省级村庄规划优化试点工作,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重新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制定乡村建设实施办法和负面清单,编制村庄建设项目清单和简易审批流程图。接续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三线”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活动。规范农村宅基地建房审批,加强农村建房全程监管。

  4.提升现代农民精神风貌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党建+实践”“社工+志愿者”工作机制,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提质行动,持续巩固创建成果,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鼓励和扶持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推进戏曲进乡村,加大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和传播,推动岭南乡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在传承中的发展与创新。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四)以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强化促进农民增收顶层设计

  提高农民收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深入谋划、加强统筹、扎实推进、久久为功。围绕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目标,部署推进农民增收“穗农奔富”行动,强化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聚焦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开拓增收新路径和新模式。

  2.强力推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落实稳岗就业、就业援助、返乡创业等支持政策,不断提升农民就近就业质量,推动“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围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羊城行动培养农村技能人才。积极培养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培育。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推广以工代赈,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3.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

  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全面落实各类补贴补偿政策,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加快建设区、镇(街)、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全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

  4.补齐北部地区乡村发展短板

 

  持续深化“千企兴千村”和“国有企业联系北部镇街”工作机制,鼓励采取产业带动、项目联建、消费增收等多种形式,与集体经济薄弱村深化结对关系,努力创建集体经济强村。加大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齐北部地区乡村发展短板,推进镇村高质量发展。有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入职业经理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优质企业合作开发集体资源。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鼓励通过开放共享、产业融合、模式再造等方式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不断活化集体资产开发利用,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摘自《广州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