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地方动态
    • 王伯庆

      麦可思公司创始人与首席专家,《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作者,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 详情>>

    • 郭 娇

      博士,麦可思研究院院长。

    • 周凌波

      男,科技哲学硕士,研究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副总裁、麦克思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注重“自我成长”先游世界慢就业引热议
    作者:王蔚 来源:新民网 更新时间:2017-06-05
            大学毕业了,既不考研也不工作,而是背起行囊游世界,此举竟得到了校长的点赞。这是近日发生在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毕业典礼上的一幕,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颇多争议性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玩起了“慢就业”,是耶?非耶?
            就业注重“自我成长”
            上纽大的首届264名毕业生可谓是学校倾心打造的“样板”,无论是四年前的招生选拔还是就读期间的师资配备、科研熏陶,都堪称浸染于一流教育之中,但临到毕业了,仍有学生表示既不想继续深造,也不急着进名企业赚工资,而是递交了游学申请,推迟一年再毕业。他们说,选择不毕业就是“因为毕业后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想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俞立中校长说,这样的选择也是十分值得欣慰的,上纽大鼓励有梦想的人,鼓励他们选择自己真正有兴趣的方向,哪怕失败也无所畏惧。
            类似这样的毕业后不就业的现象并非个别,业内称之为“慢就业”。据最新发布的《智联招聘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显示,在对9342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中,有就业意向的占73.5%,除了升学,选择“慢就业”的比例高达9.8%。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走出校园,他们对就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睐工作与兴趣相结合;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屈就不喜欢的工作,因此选择了用“慢就业”来规避暂时的现实竞争。当被问及“什么是理想工作”时,有55.9%毕业生选择了“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居于首位,其次才是“待遇好”和“企业发展有潜力”,比例分别为52.2%和34.9%,这也是历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以来,“自我成长”首次超过对待遇的关注。而一旦“自我成长”在就业时受阻,部分年轻人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慢就业”。
            就业无需强求快慢
            长期以来,毕业即就业被看作是天经地义,但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对于大学毕业生“慢就业”,选择休闲旅游、在家陪父母、社会考察、出国游学等,要从就业的多元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个性规划等多个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相对于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的“慢就业”,那些将大学最后一学年作为“就业年”,四处跑人才招聘市场的就业行为,可谓“快就业”。大量事实表明,急于在毕业时就找到一份工作,且不管适合不适合,容易导致大学教育严重功利化,包括在统计初次就业率时造假、规定的教学课时严重缩水等问题,也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对首份工作很不满意,毕业半年之内换工作的比例高达三成左右。“其实,对于就业不能强求统一节点、统一行动。‘快就业’和‘慢就业’应该是大学生个体的选择。就业不能只看速度和数量,而要注重质量。”他说。
            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王裕如教授说,“慢就业”是个好现象,说明现在的部分年轻人已经没有了老一辈的“就业焦虑”,说明社会经济和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度,尤其是“独一代”年轻人,他们从小生活在“6+1”家庭里,基本上感受不到必须就业的紧迫。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虽然就业可能不再是为了生存,但就业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人不与社会脱节,不至于越歇越懒乃至变得颓废的重要法则,怕就怕“慢就业”时间过长了,会演变成一种“怕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