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作者:张瑾 许文静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16-05-28

1.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支持各类群体创办小型微型企业,7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员都在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1.5亿人口的就业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家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30家,而中国仅有11.66家,这表明中国的创业空间相当大。把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继续实施2014年以来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4年引领80万人创业,推动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引领计划”九项措施的落地,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和就业方面的服务。

2.实施税费补贴或减免等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

  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扩大政府预算对小微企业的采购份额,采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吸纳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办小型微型企业的,优先给予创业资金补助,3年内对厂房租金给予补贴。鼓励和促进社会各类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小型微型企业创业风险投资领域。资金来源多渠道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可提高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

3.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加强创业就业指导,补齐各种短板。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形式促进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设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繁荣创业创新文化,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协同,创新手段,加强政策宣传,展示创业成果,促进投资对接和互动交流,为创业创新提供展示平台。

  第二,从高校层面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对接,科学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释放教育产业活力。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结合市场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对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进行统筹规划,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学校特色。可根据市场需求动向对所设专业进行持续动态监测和预警。

  第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提升对学生创业的指导及服务工作,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校企及校地合作。在校内进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校外搭建实践基地。成立创业导师库,汇集学院教师、企业家、咨询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风险投资专家,进行比赛、项目论证及产业园区孵化。进行多方师资及创业资源的整合,从资金、服务及咨询方面进行扶持。

4.化解造成就业压力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就业。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实施“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中,努力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目前大学生创办网店带动就业总体规模为618万人,占网络创业就业总体规模的六成。2014年全国个人网店和企业网店中,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分别占59.7%和71.6%。

  第二,强化对未就业大学生的保障。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和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将未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范围。探索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办法,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建立以价格为信号的相关体系,提高配置效率。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

  第三,建立完善动态监督评估机制。促进政策的执行落地及成功案例效果反馈,及时推进实施,在组织专业化、跨区域招聘活动的同时,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开发运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服务新模式。各省需要出台青年创业计划等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主动联系,了解掌握其未就业需求和求职意愿,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服务,并做好享受政策情况记录,加强跟踪管理。

——摘自《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P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