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大学生毕业去向多口径分流
作者:麦可思研究院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16-06-08

  从毕业去向来看,大学生就业正在从受雇全职工作的单一出路,转变为通过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等多条渠道分流。根据麦可思数据,2010~2015届[1]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为74.2%。按照院校类型细分,2015届“211”院校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仅为六成(60.8%),非“211”本科院校的这一比例为76.9%。伴随这一下降趋势,读研与创业的比例持续上升。这表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海外读研”+“自主创业”)转变。

  在这三种分流渠道中,毕业生留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增速最为明显。2010~2015届本科应届毕业生正在国内读研的比例从6.7%上升为13.5%。其中,2015届“211”院校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的比例高达26.8%,非“211”本科院校这一比例为10.8%。从读研动机来看,2015届毕业生的主要驱动力是“就业前景好”(51%)和“职业发展需要”(49%),高于“想做学术研究”(23%)。从学科门类来看,2015届毕业生读研比例最高的是医学(25.4%)、理学(21.4%)与农学(19.2%)。基于这些数据,政府决策者可对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职业型/学术型导向、学科门类等进行战略布局。本科院校管理者(尤其是“211”院校以及医学、理学、农学院系/专业)可在课程设置、学生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强化与考研相关的工作。

  本科毕业生在港澳台及海外读研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从2010届的0.9%到2015届的2.1%。其中,2015届“211”院校毕业生的这一比例为4.9%,非“211”本科院校为1.5%。整体而言,选择这条分流渠道的毕业生虽然呈上升趋势,但群体规模较小。近年来,留学人员归国工作呈上升趋势,留学仍然是中国高端人才的培养渠道之一。“211”院校管理者可通过改进英语课程、开展国际合作等举措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上升,但毕业三年后的创业比例更高,更多的毕业生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投身创业。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不应过度看重毕业时,创业教育是国家长期和个人终身受益的事业。本科生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从2010届的0.9%上升到2015届的2.1%。这条渠道经过时间的沉淀对就业的分流效果更为明显,以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毕业半年后创业比例为1.2%,毕业三年后这一比例增长为3.7%。而且创业存活的比例也在上升,2008届毕业半年后创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还在创业的比例为33.7%,2012届这一创业存活率增长为48.6%。这些数据为决策者在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上提供新的思路,例如覆盖到毕业三年后的校友以及关注到创业存活率。对自主创业数据进一步挖掘,无论是毕业半年后还是三年后,大学毕业生创业最集中的前5位职业都包括了销售、互联网开发及应用、中小学教育以及美术/设计/创意。这为高校管理者在开发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实践方面提供依据。此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创业风险管控,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56%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22%靠个人积蓄,还有6%靠银行贷款/个人信用卡透支。需要让这些创业的年轻人意识到借贷(尤其是透支)的风险,避免不理智的行为。

——摘自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