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陈婷婷:大学生择业质量性别差异的实证调查
作者:陈婷婷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18-05-22
    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就业率确实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也正是这种就业数量优先的就业政策使得一些高校盲目地追求“高”就业率,致使就业率数字所承载的含金量和可信度越来越值得商榷。并且深究就业率评价本身,仅用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来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是极不科学严谨的,它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择业质量、就业结构等复杂的就业现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择业质量尤其是比例大幅增加的女大学生的择业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为提高新时期女大学生的择业质量,本文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如下几点。
(一)开辟毕业班女生网络交流板块,开展朋辈咨询活动
    在客观环境不易改变的时候,继续发挥女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网络这种匿名交流方式使沟通变得更加及时、便捷、人性化。教育者应改变通过网络单向提供就业信息的工作方式,更应借助网络主动接纳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反馈。例如,广泛利用QQ、微信、飞信技术,以一种一对多的方式进行交流,对女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由于不少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愿意首先向朋友、同龄人倾诉,寻求支持,因此,还可以以心理自助协会骨干为核心,挑选部分具有一定心理咨询知识和技术的成员,经培训后组成朋辈咨询员队伍,由其开展朋辈咨询活动,提供朋辈支持。
(二)拓宽专业口径,鼓励修读文理兼收专业或第二学位
    为了挖掘女性就业空间,人们往往建议女生选择学前教育、商务文秘、花卉设计等具有女性特质的人文专业。但这类选择只注意到了男女大学生之间的性别竞争,忽视了人数日益增多的女大学生内部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升级。因此,对于已经选择此类专业的文科女生而言,不应只把学习目标放在适合女性特质的专业上,还应努力拓宽专业口径,结合个人兴趣,兼修有就业优势的第二专业。而对于理工科女生而言,如果不情愿从事或不易找到纯技术方面的工作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寻找需要文理结合的岗位,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女生可到一些专业网站做网站编审等。
(三)重视发挥高校女生组织等潜在力量,与企业建立长效互动的人才营销机制
    当前大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实习,并规定不取得一定的学分不能毕业,所以,高校有必要切实建立企业信息库和大学生人才库,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定点实习兼职岗位。这样,在容易核实学生实习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与企业建立了长效互动的关系营销,使人才能力结构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企业、高校、大学生的共赢。针对女大学生,还应重视发挥高校中的女生组织的潜在力量,如高校里的学生会通常有设立女生部,其负责人和成员完全由女生组成,应利用类似的女生社团,将社团活动从文化娱乐范围扩展到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四)把“社会性别与发展”等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年级的公共必修课程中
    大学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因性施教,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开设社会性别与发展等全校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以科学的性别意识取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帮助女大学生充分认识女性的自我价值。在教学方法中,应特别注重女性成才典范教育。在学校这样一个大集体中,替代性经验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是明显的,当一个女大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其他女大学生经过努力找到满意工作时,她会以此为榜样提高择业效能感。因此,在设计辅导内容时应特别注意,参加宣讲的学生应该分散在各个专业,既有大家眼中的尖子生,也有中等、普通的学生,既有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又有出身寒门、穷且志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五)将分性别的综合就业统计分值作为控制高校招生名额和衡量专业价值的依据
    高校目前不充分的就业指导实质上体现的是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上的问题。教育部和学校将就业率作为一张名牌,这促使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疲于应付,于是想方设法提高即时的就业率,无暇顾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一些见效慢、无法取得立竿见影效果,却能使学生长期受益的指导工作。更有甚者,为了提高上报的就业率而不惜弄虚作假,暗示或硬性要求暂缓就业的学生随便找单位或者考研或者创业。所以,有必要将大学生就业情况数据从现在比较单一地进行就业率统计,向兼顾就业层次等综合统计系统发展,并将综合统计分值作为控制高校招生名额和衡量专业价值的依据。同时,要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统计中分性别的统计机制,在教育部和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中,把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总体数据中区分出来并独立加以统计分析。细致的分性别多维指标不仅可以为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也可以大大提高伪造和虚报就业数据的成本和难度,提升对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监管的有效性。
    陈婷婷:女,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