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东北三省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磊 姚明明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19-03-02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十分突出
    长期以来,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困扰着企业和东北三省的人社部门,特别是在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下滑的艰难时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低技能工种及传统行业再就业人员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企业对生产工人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这看似一个剪刀差或者叫作结构性矛盾,而实质是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求职者集体期望过高和技能水平较低的矛盾。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低,就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自然难以发放高工资。企业只有通过低工资加超长劳动时间来获取利润,而低工资、超时劳动正是新生代劳动力所不能接受的,这就形成了招工难,而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短时间内无力也无资金进行转型升级,无核心技术而处在制造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最终只会因劳动力的缺乏走向关闭。
    与此同时,求职者对工资的集体期望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辽宁省201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刚毕业的大学生中90%以上的工资待遇集中在2000~4000元/月,高房价带动的各项生活成本的上涨,使求职者对工薪的预期不断提高。当达不到需要满足每月刚性支出的工资水平时,很多人特别是大学生就在观望、等待、寻觅中形成了就业难。
    低技能者在失去传统行业的工作机会后,再就业面临诸多技能门槛,短期内又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实现专业技能提升,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以辽宁省为例,就业市场对具有专业技能技术的劳动者求贤若渴,然而当前全省技能人才断层断档现象长期存在,高技能人才成长速度慢,且外流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该省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造成求人倍率与就业难群体规模的持续上升。
(二)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东北三省在经济增长乏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现阶段,用工需求与劳动供给之间既存在总量矛盾,也存在结构性矛盾。从东北三省近年来的就业人口总量看,吉林和黑龙江在增长,辽宁已经连续两年下降,该指标反映的只是已经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人口,而不能反映处于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及新增就业需求的劳动人口规模。总体而言,东北三省的劳动供给仍处于高位。以高校毕业生为例,2017年黑龙江省全省高校毕业生为21.5万人,仅省内求职毕业生就在10万人以上,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约9万人,加上退役军人1.6万人和近三年往届未就业各类毕业生5万人,本省待就业劳动人口达到25.6万人。2017年辽宁省全省高校毕业生为30.1万人,高于2016年的28.9万人,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约为19万人。
    结构性矛盾主要来自各省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国务院提出东北振兴后,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主要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传统行业用人需求持续减少,同时也出现了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与低技能人才过度供给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过快与人才培养效率较低之间的矛盾,造成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但是由之带来的就业弹性却在下降,出现“无就业的增长”。
(三)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就业质量不高
    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到现在我们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人。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讲过:“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经济行为,而雇佣关系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在招聘中,用工方掌握了自身充分的信息,却无法知道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这样就需要对应聘者进行考核,考核是需要时间的,这样就产生时间成本;而应聘者了解自身工作能力,却不能充分掌握用工者企业的背景、薪酬待遇、运营机制等,因此在选择上会处于观望态度,而观望需要时间,同样产生了时间成本。目前,东北三省均存在就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不能充分解决用工方与求职者的时间成本问题,特别是区县级人力资源市场普遍存在服务范围窄、服务效率低、服务成本高和就业质量差的问题。
    因此,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求职者和用工单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