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2020年中国新业态与新就业青年调查报告
作者:朱迪 崔岩 高文珺 王卡 滕素芬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2-01-01

  研究总结:促进新业态青年成长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业态群体以青年为主,其就业方式的灵活性、工作内容与从业者兴趣的高度契合性、工作安排的自主性等,得到了相当一部分青年的认同。但是,新业态新就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本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鼓励支持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稳定新业态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重视新业态新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稳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就业,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内需、实现共同富裕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创新完善劳动关系认定,发挥工会与行业协会作用,保障新业态群体劳动权益。创新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平台企业劳动用工、劳动契约、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有关劳动基准,确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劳动标准。充分发挥工会与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推动建立集体协商与平等对话机制,有效维护新业态群体的劳动权益。

  第三,探索新经济新职业发展需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新业态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符合现实情况、适合新业态群体的参保缴保制度,核心应当是强制与激励和便利相结合。

  第四,重视推进职业培训与素质培养,促进新业态青年的就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尽快完善出台新职业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职业技能与收入、与晋升挂钩,明确新业态群体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推动企业重视并积极推进灵活用工人员职业培训,将职业培训设置在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和晋升机制的框架内,推动实施带薪培训制度。

 

  第五,完善制度支持和公共服务,促进新业态群体的社会融入。地方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有效利用这群新就业群体的人力资源,推动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完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引导服务新业态群体,鼓励这些“新市民”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努力增进全社会对新业态群体的认知与理解,加强新业态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摘自《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