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思考:关于就业治理的策略思路和行动路径
通过对前文的数据资料进行现状—回溯联系、空间区域比较可知,就业及其衍生现象出现和变化并不单单是某一个因素作用或几个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其是一种复杂性经济社会现象,同时,就业发生逻辑既有必然诱因,也存偶发事件,因而,为了有效管控就业风险,精准服务就业群体,优化完善就业政策,进一步动态精准认知就业、高质量治理就业就亟须运用整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发展思维打造形成一系列连贯的就业战略、机制、政策、措施。
首先,深入认知就业及其治理是一种复杂性现象。借助对多个面向的数据资料梳理总结和区域比较分析可知,就业对经济社会层面有广泛影响,对不同社会群体带来差异影响,对日常民生生活产生深度影响,这些影响类型反过来也充分说明了就业现象、就业活动、就业政策等不同就业主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透视就业治理寻求本质,关键在于把就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要素联动起来共同思考,实施一种整体性治理思路,降低就业压力和就业风险,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韧性和弹性。
其次,就业治理策略可同时聚焦个体化、群体化、差异化取向。就业现象覆盖空间区域、影响从业群体、衍生不同影响都反映出就业认知从起点开始就是多维的:就空间来看,就业市场有全国层面的,也有省域层面的,或者是跨区域层面的;就群体类型来说,就业活动涉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上述不同类型就业群体年龄段分布不一,拥有的就业能力/技能亦有差异,就业需求目标和预期待遇各有不同,面对的求职单位类型各异。谈到就业影响,既有对就业个体生活产生的经济影响,也有对就业个体背后的家庭产生的民生影响,还有可能影响到就业个体生命历程阶段中不同重要时间节点的抉择。因此,同时关注和综合采取个体化、群体化、差异化的就业治理取向,就显得更加具有效率、更显示社会效益,更彰显人性化、更突出温暖、更关注生活细节和家庭生计的可持续性。
再次,就业治理策略应贯彻整合导向的实践思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轨迹为例,其求职所涉空间区域既可能是生源所在地,也可能是毕业高校所在地,还有可能是除生源所在地、毕业高校所在地之外的部分属于就业热门的一线特大城市,而且从空间区域合作来看,目前大都市圈、大城市群、特定区域经济带等协同发展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这些空间类型,其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相互共享互动更加频繁高效,因此,应基于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打破行政地理边界的限制,跨区域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就业治理的能效。
最后,就业治理要选择有重点突破的具体行动路径。就业治理既要依靠传统的、连续的、常规的就业治理举措,保持其延续性、稳定性、有效性,也要创新提出新的、成为抓手的、具有重点突破意义的就业治理行动路径。比如,路径一要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大西安都市圈发展机遇期,加速建设区域劳动力资源一体化体系。一方面探索试点大西安范围内劳动力资源一体化政策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扩展推广,发挥辐射带动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应认识到区域劳动力资源一体化体系建设,既是一项政策合作,更重要的是一种政策变革,重在区域劳动力资源优势开放和自由流动,以此培育形成一体化区域劳动力资源政策,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政策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再如,路径二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分布结构。以重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资源结构的连接对应关系为基础,重点提升第三产业所涉劳动力资源规模、质量、空间分布及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制定专项优惠政策着重强化特有优势产业劳动力资源质量及其后续储备发展,并围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目标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开放性、连贯性,产业分类化、空间差异化、需求个体化的专题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资源进入就业市场匹配产业结构的整体竞争力。
除此之外,路径三还要考虑统筹省内外两个就业市场的协同对接,着力增强适应就业需求的“双重能力”。一方面省域层面要同时统筹兼顾省内就业市场和省外就业市场,培育出更好的留人、用人的市场环境,精准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软硬件”,更好地完善跨区域双方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政策对接、机制对接、环境对接、人员对接、思维对接。另一方面要创新人力资本投资方式,重点更新投入方向选择、投入路径实践、投入绩效评
估,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综合就业能力,要为各级各类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拓宽发展空间,侧重探索企业加强合作层面的机制创新,包括创设人才生态联盟或劳动力流动互助协作组,重点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摘自《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