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城市救助的 挑战和重构
作者:毕林丰 薛泽林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2-03-01

  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社会救助运行取向

  (一)就业导向的制度设计

  阿尔伯塔省的城市救助改革方案将残疾人救助重点由默认无就业能力转向主动发掘就业潜能,区分残障程度、类别差异,定制救助措施以提升参与度。在我国,残疾人是社会救助的最重要群体之一,实现残疾人就业也是“社会安全网”长效发展的关键。据此,我国的城市残疾人救助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障等级和类别制定高匹配度的救助策略;借助于城市治理大数据平台,连接就业供需双方,在对残疾人劳动力市场进行全面的供需调查的同时,对残疾人进行有效的择业指导。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开拓适宜残障人士的新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城市是劳动力市场的主战场,通过精准制度设计推动残疾人就业是城市救助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二)多元福利供给与协调

  阿尔伯塔省的城市救助改革建议中提出,考虑到补充福利和基本福利之间的协调关系,应将补充福利置于社会救助体系之外,这也是当前国际改革的趋势。这一前瞻性考量是看到弱势主体的个体化差异,将基本福利作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前提,同时关注贫困的异质性因素。在我国,城市救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由财政兜底的“广撒胡椒面”情况,不精准、不匹配、不协调是我国城市救助政策能力提升面临的瓶颈。未来,我国的城市救助变革也应当做到“一人一档”,在基本救助之外考虑为特殊家庭提供补充救助,明确各层级制度的要素职能,实现职能的互补协调,并最终建构起“复合型”救助模式。多向度、多层次地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支持,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规避福利叠加的负向激励。

  (三)机制联动与政策激励

  阿尔伯塔省的城市救助改革和重构的重点是增强就业激励和劳动力市场黏性,避免陷入贫困陷阱,并通过实施提高收入豁免额和降低惩罚性福利退还率的制度降低工作成本,促使能力保有者能重返就业市场。当前我国主要城市在救助工作中虽然实行了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但仍面临长期救助的难题。因此,应综合调整并升级就业救助举措以帮助有能力者重返岗位,探索生存型救助和发展型救助之间的平衡,尝试“输血和造血协同互动”。未来的城市救助应建立一个基于个体需求的涵盖教育、培训和求职的混合系统。划定适度的收入豁免额并创造有效激励,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责任伦理理念基础上建构救助机制,实现有限救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造血机制融入行为评价体系和行动中,建立社会救助正常退出机制。

  (四)预防和化解潜在风险

 

  阿尔伯塔省的城市救助改革经验表明,在缺乏诚信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救助体系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潜在风险难以化解。因此,明确认定欺诈、错误和误诊行为以防范“隐患”也是城市社会救助改革的有力之举。结合我国主要城市试行的社会救助“政策找人”实践,未来我国城市救助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在“保障全”的基础上做到“保障准”,建立救助对象精准瞄定机制,打击“制度性欺诈”和“故意性欺诈”行为。加强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制度建设,搭建失信大数据平台,完善失信恢复制度,允许失信对象通过自主提升来改变失信记录。同时,优化制度环节和程序,减少错误的发生,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政策的兜底作用。

 

——摘自《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