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
作者:莫荣 刘永魁 战梦霞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2-10-01

  对策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技术日益创新精进,市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快速增加。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国家发展需要。为了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让人工智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布局,结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现存的难点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培育机制

  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建立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校企合作的共建共商共享机制,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按照“不拘形式、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政产学研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机制。鼓励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企业学院和产业学院,建设教学工厂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区域服务平台,成立公共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双方定期沟通会商,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击中利益各方的共同“兴奋点”,达到互惠多赢。

  2.加大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推进力度

  重点培养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基地,引入有成功经验的高校管理模式。建立高校“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将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和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向进行无缝对接。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情况,建立“招生—教学—管理—顶岗实习—就业”的“一条龙”合作,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构建“工作课堂”,根据已深度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设计部分教学课程,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做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缩短企业对员工的考察和培养过程,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

  3.优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设置上,依据人工智能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相关要求,将“新工科”理念融入人工智能有关学科的专业建设中,以大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专业质量。在教学课程上,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经验,采用“兼容并包”的视角对多元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加以考量,且在课程结构中注重通识课程的开设并贯穿通专融合的理念。在学习资料上,在学习和科研等方面做好国际化协同合作,引进全球知名企业的资源,将国际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学校的教学中。建立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模式体系,创新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4.释放人工智能职业技能等级市场评价活力

 

  政府相关部门应助力人工智能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尽快出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新职业的第三方评价工作,鼓励和引导有资质、有条件的机构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新职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串联高校在培人工智能人才和企业应用人工智能人才、数字蓝领人才和科学家人才的纽带作用,提高不同领域、不同等级人工智能人才的适配度和社会认可度,突出市场在人工智能人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摘自《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