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
作者:焦钰 梁宇婷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3-02-01

  中外合作办学就业工作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需要中外密切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度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加强人才质量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成为各大高校工作的重心。在复杂的疫情发展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各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多措并举,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一)对就业的支持

  1.构建生涯规划体系

  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规划的过程,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大学生合理进行生涯规划,以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实现高质量就业。各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构建了丰富多元、具体精准的生涯规划系统,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生涯指导服务全面覆盖每个年级、每位学生,就业咨询师经验丰富,联动校内外教师、企业、校友资源,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开发线上、线下85门课程,内容包括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行业职业和实习求职申研等专属频道,精准投放给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实现因材施教,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每时每刻生涯规划不掉线。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该校大学职业规划与发展处积极完善就业升学服务体系,加强职业辅导的覆盖范围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生涯教育,围绕“自我与职业认知—目标计划—执行调整”的生涯发展步骤,规划了从入学到离校的完整、系统、全方位、专业化辅导体系。在20192020学年,大学职业规划与发展处举办升学就业活动170场,参与人次超过14300人,为1474人次提供了长达808.5小时的一对一咨询。

  2.加强企业战略合作

  各个高校以学生为本,积极主动对外拓展,开拓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并与其保持着密切联系,以提升学生求职的竞争力。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该校大学职业规划与发展处立足深圳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分行业、分地区实施对外联络,扩大领域覆盖范围,聚焦核心就业市场,加强与重点单位的精准合作。该校职业规划与发展处主动走出校园拜访企业,包括谷歌、亚马逊、字节跳动、中国银行、华润、建信金科、仲量联行等知名企业,与京东11数科、建信金科、平安银行、招商证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邀请中国移动、佳兆业等企业到校交流,为国家重点单位来校招聘开辟“绿色通道”。

  该校职业规划与发展处已与35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70%为大型跨国企业,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就业打造了更高、更广的平台。在高校加强企业战略合作方面,温州肯恩大学已与33家大中型地方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培养出色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与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中广核俊尔、中国电信、宁波银行等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合作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高度重视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实行开放式办学,与环球网、北京凯声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安吉新闻集团三家公司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了三个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已与国家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市文创办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搭建了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平台,拓宽了学院学生的就业渠道。

  3.提供多样化实习服务

  实习作为提高个人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让同学了解实习的重要性,宁波诺丁汉大学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实习服务。以精准化、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有力及有效的就业力提升平台,例如,暑假实习项目,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使馆实习,“家门口”的实习,实习生招聘会,国际生实习,实习金像奖等,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温州肯恩大学针对2020届毕业生,于2019年下半年举办了秋季大型校园招聘会和4场知名企业宣讲会。招聘会到场企业50多家,以大型企业为主,如NIO蔚来、海亮教育集团、青山控股等,提供招聘及实习岗位500多个,汇集金融、教育、信息计算机等各个行业,力求发挥校园招聘会促进学生实习就业主渠道作用,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

  4.搭建线上就业指导新模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大高校开展各类线上就业指导工作,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西交利物浦大学就业发展中心围绕“升学就业质量和数量双稳定”的

  工作目标,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筹划部署2020届毕业生就创业工作,如开启“云招聘”、推广在线职业测评、打造线上职业咨询平台、提供线上升学指导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职业规划与发展处则切实强化线上服务,努力保障就业升学服务质量。举办“云聊行业”、开通线上咨询、举办升学线上讲座,邀请海外院校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宣讲、联系企业争取线上实习岗位机会,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升学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使其充分做好求职求学准备。

  (二)对升学的支持

  1.提供多层次升学指导

  除了就业的同学,各高校也针对有深造需求的同学开设了多元的升学指导,不仅有经验分享会,还设置了个性化升学指导服务,同学可以近距离、一对一向专家进行咨询,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助力学生实现升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就业发展中心携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举办了多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的申研经验分享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知名高校的优秀校友也在线分享了升学的经验,并解答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学子对升学的各类问题。同时,西交利物浦大学就业发展中心汇总成了《升学常见问题的问与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升学经验。

  针对有升学需求的同学,温州肯恩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每月定期举办23场留学讲座,根据学生需求制定讲座主题,内容涉及研究生院校介绍、申请流程、文书指导、面试辅导、校友分享、语言辅导、留学职业规划、招生官见面会等。同时,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也推出了“驻点面对面咨询”服务,学生在留学申请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一对一咨询。

  为满足学生对于出国/出境深造的个性化指导服务要求,自2019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全面开展一对一咨询服务。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学生需求,2020年联合四个学部,学校聘请了10位资深教授作为咨询师,为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

  2.邀请高校招生宣讲

  高校的招生宣讲是学生与学校对接的有效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学校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到更为系统详细的信息,有效畅通了学生的求学渠道。

  为满足学生海外升学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职业规划与发展处在积极与海外高校项目保持密切联系的基础上,还深入探索与重点院校的多元合作方式。在2020年上半年,学校邀请了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商学院、巴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知名院校,针对2020届毕业生进行线上宣讲与招生。目前,大学职业规划与发展处共与100余所海外高校的400余项海外硕士项目保持沟通与合作。

  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尚未获得有效控制、学生尚未返校期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与海外高校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利兹大学和美国的霍特国际商学院等知名学府取得联络,为在校生开展研究生项目宣讲会。

  (三)对创业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是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体的创业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创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一大职业选择。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群体,与其他高层次知识分子相比,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基础和更活跃的创造力,但也存在经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和各高校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也将在机遇和挑战中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1.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西交利物浦大学就创业工作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企业家精神,为在校师生及校友提供国际化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在工作机制上整合高校科研、创业导师、校友企业与当地商业等多方资源。该校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大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理论,促进学生创业和就业全面发展。同时,西交利物浦大学对政府、导师、企业等创新创业要素进行整合,为学生创业团队搭建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团队提供企业参访、互动交流、岗位实习等不同类型的合作实践机会。

  在构筑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目前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0人、导师8人,课程必修课1门、选修课3门,探索出符合各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和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2.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赛事

  创新创业赛事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新业态形成,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2020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就业发展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以赛促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市组织的各类创业大赛。此外,校内还举办了各类创业比赛,如“菁牛汇釜涌青年创业论坛”“创业堂———筑梦创客”等赛事。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的举办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创,既培养了创新创业主力军,又开发了素质教育新途径,还推动了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了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摘自《中外合作办学年度发展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