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广州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作者:孙慧、袁珊、罗飞宁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4-04-07

(一)求职过程中存在消极心理,就业信心不足

一是存在被动求职心态。对472名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准备进行分析发现,52%的受访者表示还没有做好准备,本科生中这一比例为51.4%,大专生中这一比例为52.5%。更有11.8%的毕业生表示没多考虑,觉得最后总会有工作。部分毕业生没有就业紧迫感,没有主动争取的意识。当被问到有没有采取措施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时,有被访者表示,“国家、省市应该都会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我先等等看,不行就去考研”。这种消极被动与逃避的心态往往会使之成为就业“特困户”。二是过度紧张焦虑。受疫情影响,经济大环境困难,求职岗位的锐减使得部分毕业生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工作,“求职不易”“论文难写”“父母期待”等因素共同催生了毕业生的焦虑、烦躁、紧张不安等情绪。研究发现78.6%的受访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其中24%的人表示非常焦虑,自信能找到满意工作的仅占10.3%。访谈中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谈道:“我们很多同学还没收到offer,今年春招还定不下来的话就难弄了,毕业论文也还没定稿,心理压力很大。”

(二)就业期待较高,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一是追求物质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物质利益,在择业时追求高薪高待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只要工资到位,做什么工作都行”。这部分人择业时过于看重物质条件,忽略了自身条件与岗位工作的适配度,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择业时考虑工作满足社会需要的只占3.8%。二是求稳心态明显,容易导致就业不足。调查发现,广州大学生在择业时最倾向的工作单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对于其他性质单位则兴趣不大,特别是私营企业,只有6.1%的受访大学生将其视为第一选择。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负责老师谈道“现在大学生就业引导很难,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非编制工作,尤其是研究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宁愿二战考编也不愿将就”。三是心理期待高,“有业不就”现象频发。在地域选择上,近年来广州大学生最倾向的就业地区仍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有高校辅导员反映“部分学生非一线城市不去”。青年人才的高度集聚,增加了人才集聚城市青年就业的压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课程针对性、实践性不强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设置待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开设,更多是针对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进行自我规划、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较少涉及。在教学方式方面,有些高校没有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有学生反映,“生涯规划课是融合在就业指导课里面的,到高年级才开设,并且采用大班教学方式,只能学到比较通用的技能,针对性不强”。二是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连续性和动态性。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渐实现。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仅仅是以大学四年为周期来规划自己的未来,这种规划往往是没有连续性和动态性的。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都在不断地变化,如果职业生涯规划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相应调整,就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三是职业指导专业师资缺乏。目前高校很少甚至没有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担任,他们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只能以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辅导员往往很难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偏差。

——摘自《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