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持续存在的问题,由于疫情而变得格外突出,但疫情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疫情只是加剧了在择业过程中的艰难度,从根源上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吉林省服务业企业运行分析报告》调研显示,企业裁员和缺乏用工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企业用工基本保持平稳,没有大幅度增加。由于疫情的反复和持续多发,受到停工停产、封闭式管理的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更加理性,市场主体经营困难显著加大,部分企业缩小经营规模,用工也更加谨慎。在产业调整、数字化趋势及疫情等特殊外部环境影响推动下,传统工作模式进一步被打破,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这种新型职场状态对高校毕业生的应变和适应能力都提出新要求。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企业在校招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同时,更看重学生软实力、与企业价值观融合度等因素,有潜力、可塑性强的高校毕业生更受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养较为关注的方面占比居于前五位的依次为专业水平、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软技能”对于目前工作岗位而言重要性相对较高。也有用人单位表示,对毕业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问题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需求程度较高。还有的用人单位表示,最看重的三项职业能力依次为学习能力、专业性知识与技能和沟通与表达能力,最看重的三项职业素养依次为责任感强、爱岗敬业和积极主动,最需要的三项就业服务依次为校园招聘会的组织、招聘信息的发布和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工作。另一方面,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劳动力供给超过就业岗位需求。国内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不断创出新高,而劳动力市场难以提供相应数量的岗位,供需矛盾加深。从2017年以来吉林省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招生数量不断上升,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为2.3万人,2021年增长到3.14万人,较2020年增长6%,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这一部分升学成功学生在未来的几年内都将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找工作大军中的一员。数据结果显示,32.91%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规模过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二)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降低
受前一阶段疫情防控的影响,就业时间被动拉长。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明显降低,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截至4月,全国至少有20个城市或地区采取了全域静态管理。而在疫情封控期间,校园宣讲会和招聘会虽然转为线上开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招聘效率与现场招聘相比明显降低。同时,受疫情影响,毕业生的流动也变得更加困难,学校的静态管理造成学生实习活动被迫取消,造成岗位认知不足、就业匹配程度下降。
(三)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是近年来劳动力就业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改善并不明显。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对智能制造、大数据和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人才需求显著,明显带动了理工类学生的就业。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培行业、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减退的情况下,大量的经管类学生毕业,造成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造成劳动力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结构性不匹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摘自《2023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